-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王春洪紫砂汇编
任淦庭传人,王春洪“一统江壶”紫砂艺术顾问陈少亭大师弟子任淦庭大师弟子在时间的轴痕上,艺术本身是不会变的,但艺人的技法水平和情感境界总会在不断更新、提升、磨砺中,找寻到一个最平衡的状态。或者说,坚持,就是艺术。而坚持,也意味着独立,意味着使命。对于年逾古稀的陶刻艺人王春洪而言,这份坚持,恰是幸福充实的根源,他师出正统名门,一生都致力于陶艺研究和创作,年岁虽高,却依旧宝刀不老,演绎着大音希声般的人生传奇。在“陶都”宜兴丁蜀这座紫砂小镇上,艺术就像营养般滋润着这片土地,人们习惯了以陶为媒,并与此相伴一生。紫砂陶刻,即以陶为坯、以刀代笔、以刻代绘,作为一门独立的装饰工艺,它在各类紫砂器之间演绎中国传统书画,成为紫砂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数百年来,紫砂陶刻名家辈出,且代代相承,各领风骚。年逾古稀的任淦庭传人——王春洪,就是当今当今陶刻界的实力派翘楚,老当益壮的紫砂领军人。左边:殷梦娇 右边:王春洪老师王春洪,艺名:王少云,1941年生,1958年进宜兴紫砂工艺厂,先后师从陈少亭、任淦庭学习陶刻艺术,1962年转调精陶厂从事陶瓷彩绘工作,1976年选送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专业培训,师从中国书画巨擘白雪石、侯德昌大师,与中国当代杰出艺术家韩美林大师进行过长期深入的合作,1990年评为彩绘高级技师,后在紫砂工艺五厂从事雕刻工作。其长期坚守在陶瓷装饰工作的第一线,陶刻技艺尤为精湛,作品曾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深受藏家钟爱。丨 师承名门,大匠风范时光追溯到1941年,汤渡之滨,画溪河畔,王春洪出生在一个贫苦家庭。1958年,宜兴紫砂厂大量招收艺徒,恰逢其父亲相识的陶刻老艺人陈少亭在紫砂厂带徒,在父亲的引荐下,王春洪正式进入紫砂厂并跟随陈少亭学习陶刻,成为紫砂厂历史上的第一届学生。陈少亭儒雅端庄的文人性情、清秀工整的艺术风格,无不深深感染着这位年轻人从事紫砂事业的热情,在他看来,紫砂就像一块内容丰厚的沃土,值得他全身心的投入。半年后,当时已年岁过高的陈少亭终因身体不适而返家休养,但他依然鼓励和盼望王春洪继续在陶刻领域不断开垦、学有所成。继而王春洪转至陈少亭同门师弟、新中国“紫砂七老”之一的任淦庭门下。任淦庭是新中国成立后,于1956年由江苏省人民政府命名的紫砂界的七位“辅导员”之一,“辅导员”是当时最高的职称,七位之中他是唯一的一位陶刻名师,并在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又于1959年被国家轻工业部评为“国家名牌手”,他是一位百折不挠、有艺术信念、有精神信仰的陶刻大匠,是一位待徒如子、鞠躬尽瘁的灵魂导师,他为紫砂陶刻事业奉献一生,是实至名归的一代宗师,可以说,他对紫砂陶刻艺术的繁荣壮大,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在任淦庭先生悉心教导的三年多时间里,王春洪得到了十分专业而系统的学习,任老治学严谨、敬业爱徒,可谓悉数传授,毫不保留,王春洪至今还保留着任淦庭为他量身定制的各种书画原稿,正草隶篆无不遒劲有力,内涵与内容极其丰富,每每揣摩回忆,总是不胜感激。同时,任淦庭在思想觉悟、文化修养,以及艺术水平等方面的巨大作为,也于无形中强烈地影响着王春洪的人生方向,指引着他在陶刻艺术生涯中保持着孜孜不倦的执着和精诚所至的火候,延续着名门之后的大匠风范。徐秀堂师兄赠送师弟王春洪在当今紫砂艺苑中,许多独树一帜、自成一派的紫砂陶刻大家曾经都是任淦庭的徒弟,也是王春洪十分敬重与亲密的师兄弟,譬如徐秀棠、咸仲英、谭泉海、鲍志强、鲍仲美、毛国强等,在那个物质艰难的岁月里,他们情比兄弟,生活上互相支持,技艺上交流切磋,虽时过境迁,却至今仍保有深厚的友谊,一起探讨艺术,怀念恩师。陶刻,成为了串联他们彼此人生的神奇纽带,也书写了宜兴紫砂历史中浓墨重彩的篇章。徒弟徐安碧祝贺王春洪师傅七十诞辰送丨 业精于勤,涉猎广泛但凡热爱 ,总要备受忍耐、孤独和等待,不过这亦是万事万物的规律。王春洪深知“坚持”二字的重要意义,他从不浮躁、哗众、急于求成,他修炼出了一份使内心下沉的力量, 以业精于勤的态度、广泛涉猎的胸怀,开拓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技艺空间。在岁月摩挲间,他与紫砂、与陶刻、与传统文化产生了一种形而上的张力,古稀之年依旧精神矍铄,提笔挥刀犹见潇洒自如,正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当出身贫寒的王春洪第一次踏入紫砂厂学艺后,便深知机会难得,他无时无刻不勤奋刻苦、争分夺秒。任淦庭曾对他说过,想学好陶刻首先要有书画功底。王春洪把师傅的话牢记在心,学艺时,在工厂他每天潜心雕刻,锻炼刀功,下班回家后仍不知疲倦地临摹书法,常常废寝忘食。除了坚持不懈地练字、雕刻,王春洪对雕刻所用诗词也尤为关注,细心的他曾用白纸订看一个大本子,虔诚地请求师傅为他写些雕刻所用词句,此后,这本本子便伴随了他大半辈子,常常临摹学习,爱不释手。而他勤奋刻苦、主动积极的学艺精神,也尤为师傅所看重,强大的进取心加上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