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先秦两汉生态保育观念思想来源之民本论
浅析先秦两汉生态保育观念思想来源之民本论摘要:先秦两汉时期人们对生态保育非常重视。民本论是先秦两汉时期生态保育观念中重要的部分。其主旨在于养民教民,以养民为立国之基,养民当立足于民生乐利,民生乐利又应以保育生态资源为根本
Abstract: Pre-Qin two Chinese time people take seriously to the ecology care. The people book discusses is in pre-Qin two Chinese time ecology care idea the important part. Its primary intention lies in the caring for the people believers, as founds a nation the base take the caring for the people, the caring for the people, when bases on the livelihood of the people pleasure and profit, the livelihood of the people pleasure and profit should take the care ecology resources as basic the
关键词:先秦两汉 生态保育 民本论
key word: Pre-Qin two Chinese Ecology care People this theory
作者简介:孙利玲 女 1981年11月出生 籍贯:河南濮阳 学历:硕士 工作单位:安顺学院学生处
当前有关生态保育的文章或专著,在谈及我国古代生态保育的思想、观念时,大多把“天人合一”视为中国古代的生态智慧。其实,“天人合一”思想的内容,既包含着人对自然规律的能动地适应、遵循,也意味着人对主宰、命定的被动服从、崇拜。纵观先秦两汉的历史,所谓的“天人合一”,更多地表现为人对天的敬畏。此为畏天说。笔者认为先秦两汉生态保育观念的思想来源主要分为畏天说、民本论、阴阳五行观。本文主要对民本论观念的探析
一、畏天到民本的转变
邵勤认为,三代至秦汉文献中的“民”,绝大多数是指以农业劳动者为主的被剥削阶级。①古代对民的重视始于殷商朝歌决战所体现的“敬德保民”②。朝歌决战,商军倒戈,商朝灭亡。西周统治者总结出欲长保统治地位,则不能完全依靠“天命”,必须重视民意。③“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④,这样,天意从虚无缥缈的幻象落实为真切的人间实在。人们开始把对天的敬畏更多地转向重民。“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⑤民为天生,君为天立。君者何也?荀子曰:“能群也……善生养人者也;善班治人者也;善显设人者也;善藩饰人者也。”⑥在荀子看来,君民仍是一种对应关系。到了汉代,人们更是认为“帝以天为制,天以民为心,民之所欲,天必从之”⑦,反映了当时天心在民和君畏天,必顺民的思想。“人主不德,布政不均,则天示之灾以戒不治。”⑧由此看来,极力重民,以民为本,根源于对天的敬畏,只不过这是借助天的威严来强调民对君的制约罢了
二、民本以养民为基
民本论内容丰富,时代不同,侧重点各有所异。西周时强调“敬天保民”,春秋时期表现为“民为神本”,另外,还有战国的“民为君本”,西汉的“多元民本论”,东汉的“民为国基”等。⑨尽管每个时期对民本论的侧重点不同,但强调养民教民则是共同的特征。若抛开教民不论,单就养民而言,其实质内容“亦不过是维持民生之富足,使之不虞匮乏”⑩。为了生民富足,统治者反复申明维护自然生态,不可妄加破坏
三、养民之道
民本以养民为基。养民之道与生态保育密切相关,主要表现为四点:
首先,养民以食
先秦两汉时期,食物多取于自然资源。“食者民之本也,民者国之本也,国者君之本也。”11养民以食乃立国之本。生民富足则国昌盛,生民窘迫则国贫困。大禹曰:“民无食也,则我弗能使也;功成而不利于民,我弗能劝也。”12孟子倡导制民恒产,“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13。管子称:“仓禀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14贾谊说:“民非足也,而可治之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15王符质询“愿察开辟以来,民危而国安者谁也?下贫而上富者谁也?”,发出“民实瘠,而君安得肥”16的感慨。礼义生于富足,盗贼起于贫穷17,天凤五年(公元18年),允费兴为荆州牧,当时,“荆扬之民率依阻山泽,以渔采为业。间者,国张六箢,税山泽,妨夺民之利,连年久旱,百姓饥穷,故为盗贼”18官夺民利,再加上灾荒连年,人们的生活每况愈下,“百姓饥穷,故为盗贼”。百姓沦为盗贼与山泽收归国有相关联的史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