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国内外媒体报道风格.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浅析国内外媒体报道风格

浅析国内外媒体报道风格摘要:近年来,中外媒体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中屡屡碰撞与交锋,为了更好的应对突发事件中的舆论对抗,我们需要对其成因进行研究。在形成舆论对抗的诸多成因中,分析不同媒体的报道风格最具有可控性,也是在短期内解决问题的最好途径。本文试图通过运用内容分析法对新疆七五事件进行分析,以期从对信源的态度,以及文字属性两个方面,总结出突发事件中舆论对抗的形成的一些原因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Chinese and foreign media collided repeatedly in thunderbolt’s report and engages in a contest, for better dealt with in thunderbolt’s public opinion resistance, we needed to conduct the research to its origin. In forms the public opinion resistance in many origins, the analysis different media’s report style most has the controllability, also solves the question best way in a short time. This article attempts through to carry on the analysis using the content analytic method to the Xinjiang 75 events, by the time from to the source the manner, as well as the writing attribute two aspects, summarizes in the thunderbolt public opinion resistance formation some reasons. 关键词:中外媒体突发事件报道风格 key words: Chinese and foreign media thunderbolt report style 媒体作为国家的喉舌和体现国家统治阶级的意向,它代表一个政府或利益集团的政策方向与利益取向,正是因为不同的意识形态和利益关系,舆论对抗不可避免的形成。意识形态作为舆论对抗的主要成因,无法在短期内改变,于是我们试图通过分析媒体报道风格对突发事件中舆论对抗的成因进行探讨 在对待信息来源的态度方面,我们选取了新华网和部分外媒关于七五事件的一系列报道,其中选取新华网12则新闻报道①:其中消息6篇,通讯4篇,特别策划1篇,评论1篇。我们对其中的内容进行分析。并对报道中所出现的信息来源,转述者身份及转述频度,数据使用情况。进行统计。所得结果如下图 图一:国内媒体信源来源频度图 图二:国内媒体新闻报道中转述者身份转述频度和出现次数图表 其中图片信息5篇,均由新华社提供,数字信息出现6次,其中政府提供准确数字4次,两次来源不明 同时对同一时期,收集到的部分外媒的相关报道进行统计分析。方法同上。我们选取了相应报道19篇。分析结果如下表 图三:国外媒体报道信源频度图 图四:国外媒体新闻报道中转述者身份转述频度和出现次数图表 其中图片信息6篇,2篇由新华社提供,其余来源不明。数字信息出现10次,4次有确切数字来源 通过频度对比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媒体对这次事件的报道中主要信源是新华社和引用外媒有利于我国舆论倾向的报道。而外国媒体则更倾向于本媒体采访,进行报道。中国媒体在进行报道的过程中,主要运用记者进行间接转述,而外媒则更倾向于直接引语,普通市民的出现频度远远大于其他类型的转述者。同时,外媒大量的引用数字,使他们的报道更具有说服力,但是数字来源不明也是他们报道中的不尽完美之处。可见,我国媒体报道在信源的使用方面的倾向,尤其是消息来源,转述者身份与西方媒体有很大不同。而且,我们在数据信息和图片信息的引用规范上还有一定不足:数量少,信源不确定。这种对待信源态度的分歧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中外媒体舆论对抗的发生和发展、 为了更好的分析突发事件中舆论对抗的成因,我们通过三组报道的文本属性对比进行阐释 第一组报道选取新华网XX年7月6日《乌鲁木齐发生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1)》和中央社台北7月6日对该事件的报道进行中国大陆主流媒体和其他媒体的比较。首先,就报道中关键词出现的有无来看,这两篇报道中有许多相同的词汇:如:“犯罪事件”、“境外指挥”、“有组织”、“有预谋”这说明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