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甘肃临洮百名女子徒步进疆记
甘肃临洮百名女子徒步进疆记这张照片已入藏中国军事博物馆。拍摄者是袁国祥,距今整整60年了。当年这位年仅17岁的甘肃小伙子在张掖解放的第=三天就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他用缴获的“莱卡”照相机拍摄了向新疆大进军的许多珍贵镜头,这张照片就是走进新疆的第一批女兵徒步翻越天山后,在库米什的戈壁滩上拍下的
照片上的女兵全都是从甘肃临洮县参军的。1949年秋天,战斗的硝烟弥漫着陇原,踏着国民党马家军溃败的残迹,彭德怀率领的第一野战军陆续攻下了兰州和周边县城。8月16日临洮解放。这些女兵当时还是县城里的女学,生,她们幸运地见证了解放临洮的那一刻,只是她们还没有想到自己将要成为这支解放大军中的一员
当胜利的欢呼声还在大街小巷回荡的时候,一兵团司令员王震就已经开始筹划新疆的解放和建设了。他决定在临洮组建一兵团军政干部学校,于是,临洮城内贴满了招生的告示,短短5天,就有1250名青年报名参军,其中有150名女学生。一个小县城一次有这么多青年人、特别是女学生参军,在那时也是不多见的。由于学生们都参加了解放军,后来,临洮县的7所学校也因此合并为3所。照片上的女兵,就是当时军政干校150名女学生中的一部分。在进入军政干校30天后,她们就接到了开赴新疆喀什屯垦戍边的命令
也就是说,从她们的家乡甘肃临洮到远在西陲的新疆喀什,有将近4000公里的路程等待她们徒步丈量,她们不会想到要走这么远的路。这支军队有长征的精神和传统,她们刚一入伍。就遇到了远征,使人们联想起“红军不怕远征难”,联想起“七百里驱十五日”,联想起“而今迈步从头越”,也联想起红军长征会宁会师后,马不停蹄地奔赴河西走廊的红军西路军女战士不过,虽然是徒步进疆,毕竟她们是新兵,是女兵,是未来开放在西北荒漠中的“军中之花”。因此,在行军前王震就给带队的团长、政委们下了命令:“行军中就是你们团长、政委牺牲了,也不能给我丢一个,少一个,否则,我就拿你们是问。”这就使她们在漫漫长途中受到“些许的关照”,哪怕这些关照是言语的或是目光的,因为她们毕竟是要迈开自己的双脚才能抵达目的地的。她们正像她们家乡汇入黄河的洮河水一样,急匆匆地融入了时代的潮流
1949年10月4日,这一天是农历八月十三,又大又圆的月亮将清澈的洮河水照得透亮。女兵们打起背包,悄悄地告别了酣睡中的父老乡亲,踏上了西去的旅程。她们穿越了长长的河西走廊和戈壁荒漠,行程数千公里,走了近6个月,终于在1950年3月下旬,到了新疆喀什疏勒县。在那里休整了3天后,部队就开进了离县城30公里的草湖乡,然后在那里垦荒屯田,扎下根来学会新的生活。她们经历了罕见的迁徙,她们的出现如何改变了边疆荒原的面貌?在一个特殊的年代里,她们在天山南北画出了怎样的一道独特的婚恋景观?如今,她们已经是年过七旬的老人了。只有她们中间的健在者可以向后人讲述在广袤的荒原度过的一生中最美好的年华,留下的一个个值得回味的人生传奇
照片中的这些女兵风华正茂,年龄最大的2l岁,最小的才14岁,正在新疆南部寒冷的戈壁滩上艰难地行进。冬季的戈壁滩,风是凌厉的,无遮无拦的,风里除了沙尘和盐碱,还有石头,击打在凝结着盐碱因而很硬的棉衣裤上,也击打在裸露的后脖子和脸上,立时就能割破皮肤。从她们胸前的口罩和搭在脖子上的围巾能够看出行军中的风尘仆仆。从背景里,我也能感觉出西部严冬的荒凉味道――路边或许还有零星的骆驼刺、稀落的红柳和已被秋风吹黄了的散乱的荒草。平沙无垠的漠野里肯定是缺水的,背挎着的军用水壶里有限的饮水还要坚持到前方的绿洲。戈壁的风把高原的紫外线糅进了她们的面颊,满面的霜尘与她们过小的年龄显得不柑称。不过,她们没有背负枪支和辎重。这一点或许与男兵们不同,也许这就是对她们“特殊的关照”。肥大的棉军衣套在她们身上有些拖沓,而打扎的绑腿却显出行者的精干。可能是要面对镜头,她们的步伐稍许整齐了些
此前,我只知道建国初期“八于湘女上天山”的故事,还真的不知道先于她们的,还有甘肃临洮百名小女子大义西行、徒步进疆的传奇。这让我不由自主地想起,距她们家乡临洮县百里之遥的甘肃岷县至今传颂着“三于岷县儿女参加红军”的故事。1936年,红四方面军长征经过岷县,岷县人民用400万斤粮食和大批衣物军需资助红军,为了补充在雪山草地和战斗中的严重减员。义送走了3000名子弟参加了红军的队伍。后来,这3000名岷县儿女随着红西路军转战河西走廊,绝大多数在高台战役中壮烈牺牲了。今天岷县二郎山国家森林公园还耸立着一座“三千红军烈士纪念碑”,以纪念烈士英灵。牺牲和奉献,是邪一特殊年代陇原儿女的唯一选择。与此不同的是,她们是在战火硝烟刚刚散尽,和平解放新疆后重建家园,屯垦戍边。把一生中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边疆建设,而且是献了青春献子孙。她们其中的绝大多数在踏上西行的道路后,就再也没有机会回到故乡
想想也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