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杉木林背后人间约定.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翻开杉木林背后人间约定

翻开杉木林背后人间约定契约,证明出卖、抵押、租赁关系的文书。这本该是贸易活动的产物,怎么会出现在数百年前的苍山绿水之间?而被山水阻隔的偏陬僻壤,当年又为什么会有如此活跃的商业活动?数万份的契约文书是历经天灾、人患留存下来的,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观,那么,本期“纪录”就把话题锁定在这个奇观上,追溯它的缘由、破解奇观背后的谜团 “锦屏”是一个地名,一个如玉似翠般美丽的地名 美丽的锦屏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大山深处。按照现代人的逻辑,锦屏吸引人的该是未经雕琢的自然风貌、侗寨苗乡的淳朴民风。的确不错,但仅仅这两点还远不能概括锦屏的精髓,上网检索,发现与“锦屏”相连而出现最多的字眼是“契约文书” 缘起:山水造化的林木贸易 锦屏的契约文书,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林业契约文书” 曾有一副楹联这样形容锦屏:“溪山如锦列屏藩”,其实对这个地名,理解为“青山如屏,秀丽似锦”更为简单直接。令人心醉的名字在字面上就暗合了这个地区的自然风貌。这里的确是一块宜林的土地,原始森林随处可见,但锦屏的独特不单是指原始森林,也不仅仅是漫山遍野的杉木树,而是这里的杉木林大多是人工种植的,历史达500年之久。所以有专家说,与其称锦屏为“杉木之乡”,不如称其为“营杉之乡”更准确 “营杉”,自然要有“营”的理由和环境。山民们之所以要一辈传一辈地“营杉”不辍,难道仅仅为了环保?这其中必然是有利可图的。而在这样的偏远山区,“营杉”的市场会在哪里?那些参天的杉木树又是怎样运出大山、进人流通领域的? 张应强,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系副教授。这位贵州人尽管早早就离开家乡外出求学,但对家乡山水的眷恋却始终未改。XX年他来到锦屏进行社会调查,除了在山水间寄托恋乡之情外,第一次见到的锦屏契约文书更让他震惊。当农户们打开珍藏的木箱,拿出一卷卷用报纸捆扎整齐的契约文书时,张应强被吸引住了,深深地为这些发黄的故纸着迷 按照张应强的解释,锦屏的“锦”为一江春水,即穿越此地的清水江,而“屏”则为两列雷公山的余脉 这样的地理位置真是造物主的厚爱。有了两列青山,杉木就有了产地,而那一江连接长扛的清水则成了天然的运输航道。如果要为数万契约文书追根溯源,那么清水扛是不是就该是它的源头所在呢? 锦屏是个山多人稀、交通不便的地方,至今仍是贵州省人口最少的县份之一,目前这里有21万人在1600平方公里的岭头溪边生息。明朝以前这里虽然有成片茂盛的杉木林,但因为隐藏在大山深处,一直不被外人所知。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朱元璋为了围剿婆洞地区的林宽起义,派官军溯清水江的上游沅江进入锦屏。这些内地官军看到成片茂密的杉木林,被震撼住了。“锦屏出杉木”的消息很快就传出了大山,传到华东、华北。从明到清,这里不仅成为朝廷征集“皇木”的定点优质林区,更是吸引了大扛南北众多的木材商前来淘金 就这样,顺着清水江,大量木材源源不断地走出大山。清水扛上木排蔽扛,万缆横系,数十丈宽的江面,过渡时竟然无需舟楫,踏木即可过河,一振“万木塞江歌唱酬”的景象 有了销路,杉木的采伐活动日益频繁,甚至出现了过伐现象。明朝中期,面对日渐稀落的青山,锦屏的苗侗百姓开始探索用栽杉造林来补救。据在锦屏文斗寨发现的《姜氏族谱》记载:“族人只知开坝砌田,挖山栽杉,不肯迎师就读,教子求名。”可见,当时这里的人们已经普遍开始掘垦种杉、林粮间作了。到了清代中期,随着木材采运贸易的繁荣,挖山栽杉更为普及,不仅本地人热衷i湖南、江西、扛苏、福建等地的手工业者和破产农民也纷纷弃家而至,争相租地造林。 活跃的贸易活动,连带出现了诸如山林土地的权属、对山林的经营管护等一系列问题,而要解决这些林林总总的矛盾,最简便易行、最规范有效的方法就是签订契约 征集:百年契约进入学者视野 如果说锦屏杉木的被发现,缘自明代官军对婆洞林宽起义的围剿,那么,契约文书的现世则要追溯到XX年代初。当时贵州省民族研究所的杨有赓先生进行田野调查,他在锦屏的苗寨山乡惊讶地发现了奇怪的现象:很多农民都能从家里拎出成捆成扎的契约文书。这些文书都是用汉字写就的,历经岁月磨蚀,纸张已经变黄发脆。那一次,他收集了XX年4月,锦屏县档案馆刚建立时就开展了征集少数民族档案工作,契约文书被圈定在征集范围之内。档案馆在平螯、文斗、瑶伯等生产大队召开群众大会,动员农户们主动捐献家藏的契约文书。在随后的岁月里,档案部门又进行了几次大规模的征集工作: 1984年县档案局成立不久,马上组织了契约、家族谱、碑刻等民间档案资料的调查征集工作,共征集到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一宣统三年(1912年)的契约原件280份 1998~1999年底,县档案局(馆)又集中力量开展了大规模民间档案的征集活动,这次收获颇丰,征集到2875份清代契约原件、34份复制件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