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统和现代文明协调新生活.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化传统和现代文明协调新生活

文化传统和现代文明协调新生活四川民族地区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缩影,过去三年的巨变,彰显了我们创造新生活的能力,也呈现了文化传统与现代文明协调的愿景。 四川民族地区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缩影,这里居住着藏、彝、羌等14个世居少数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过程中,人们创造了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过去三年的巨变,彰显了我们创造新生活的能力,也呈现了文化传统与现代文明协调的愿景 让游牧的人们享受现代文明 千百年来,游牧在青藏高原的人们一直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散落在草原上的黑帐篷,是牧民永远的家。与黑帐篷相伴的,有关于高寒草原和游牧的地方性知识体系,有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崇拜,有绚丽的服饰和奔放的舞蹈,所有这些因素,组合成为青藏高原特有的游牧文化 然而,长时期内,帐篷里没有床,牧民长年睡在草地上的牛皮上,寒冷潮湿,容易患病;没有电、电视信号,信息闭塞,牧民很难享受到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 在世界上大多数地方采取以定居代替游牧道路的时候,我们选择了通过现代科学手段,提高草原承载能力,从而保存游牧文化的方式;通过建设定居点和帐篷新生活,让留下来的人和流动起来的人,都享受到现代生活的基本便利;尽可能地提高卫生、教育、交通、通讯和娱乐条件,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 今天,富有藏族特色的民居在草原上星罗棋布,老人们有病可以及时治疗,孩子可以上学,携带太阳能和便携式电视的牧民仍然游牧。夕阳下,帐篷的炊烟仍然升起,而电视节目的声音,赋予游牧生活新的含义 让贫困的人们走向富裕文明 巍峨的大小凉山,沟壑纵横,生态脆弱,水土流失严重。气候多变,交通困难,干旱缺水,给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很多不便。历史上,村寨完全没有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人们只能住在用杉木板盖成的瓦板房中,漏风漏雨,人畜混居。虽然经过了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的建设,彝族农村仍然非常落后,人们的生产生活条件还急需改善 三年来,大小凉山彝区扶贫攻坚经历了从“三房改造”到“彝家新寨”的重大转变。“三房改造”针对彝族农村最贫困的人口,以居者有其屋为目标,致力于改善生活条件。然而,仅仅改善农村人口的生活条件,与新农村难以协调。由此,“彝家新寨”的思路得以形成。它以新形势下的新农村建设为目标,立足于县域经济发展的整体布局,统筹村落规划、产业规划、自然生态建设布局,同时全力改善农户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贫困人口自我发展的能力 “彝家新寨”避开了地震断裂带、地质灾害易发区、洪涝灾害多发地,满足了人们居住的安全性要求;房屋选址充分利用地形,合理布置建筑朝向,注重夏季的自然通风和冬季防风,保护生态环境;村寨整体外观和室内布局注重运用彝族传统的色彩和建筑元素,尊重传统生活空间的分配,体现彝族特色。“彝家新寨”建设采取农民自愿参加、自主选择、自行建设的方式,充分尊重彝族群众的意愿 三年的努力,开创了大小凉山走向富裕文明的光明大道。“彝家新寨”的道路在延伸,环境在美化,彝族群众的生活在改善 让灾难中的人们保有古老的文明 突如其来的汶川大地震,使当地的羌族人民受到沉重打击,约十分之一的人口罹难,大量房屋倒塌,许多公共文化空间损毁,有人发出了“羌族文化受到毁灭性打击”的感叹。如何让饱受灾难打击的人们,继续保有羌族古老的文明,成为考验我们的重大难题 让人们继续拥有古老的文明,必须保证其生产和生活逐步恢复到正常水平。灾后重建注重村寨环境、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馆的建设,灾区文化活动空间大量增加。国家级羌族文化保护实验区建立,为羌族文化的整体性保护奠定了基础 三年间,灾区的文化保护工作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大部分在地震中受到重创的文物保护对象得到修复,“羌年”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亟待保护的项目名录,羌绣、瓦尔俄足等项目不仅成为国家保护项目,而且得到了世界的关注。当经历过灾难的羌族人民自豪地展示着美丽的村寨、缤纷的羌绣、活力十足的莎朗时,古老的文明焕发出新的风采。(作者系省民族研究所副所长)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