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危害国家安全罪一、危害国家安全罪的概念(一般了解.DOC

第二十二章危害国家安全罪一、危害国家安全罪的概念(一般了解.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十二章危害国家安全罪一、危害国家安全罪的概念(一般了解

第二十二章 危害国家安全罪 一、危害国家安全罪的概念(一般了解,教材13页) 二、危害国家安全罪的特征(一般了解,教材13页) 三、背叛国家罪 (一)背叛国家罪的概念(教材14页) 刑法典第102条的的规定很模糊,不好操作。 (二)背叛国家罪的特征(教材14-15页) 往年试题 03年7月填空题 勾结外国或者 ,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 、领土完整和安全的行为,构成背叛国家罪。(教材14页) 答案:与境外机构、组织、个人相勾结 主权 07年7月、08年1月填空题 背叛国家罪是指勾结外国或者 ,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的行为。(教材14页) 答案:与境外机构、组织、个人相勾结 09年1月填空题 勾结外国或者与境外机构、组织、个人相勾结,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的行为,构成 。(教材14页) 答案:背叛国家罪 四、分裂国家罪 (一)分裂国家罪的概念(教材15页) (二)分裂国家罪的特征(教材15-16页) 分裂国家行为在现实生活中较少发生,偶有发生,也往往是在秘密中进行。本罪在刑法典中的规定,很模糊,不明确。 往年试题 04年7月填空题 分裂国家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 、 、 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的行为。(教材16页) 答案:组织 策划 实施 08年7月填空题 分裂国家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组织、 、 ,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的行为。(教材16页) 答案:策划 实施 03年9月选择题 分裂国家罪的犯罪主体是组织、策划、实施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的( )。 A、首要分子 B、积极参加者 C、罪行重大的 D、一般参加者 答案:ABCD 五、武装叛乱、暴乱罪 (一)武装叛乱、暴乱罪的概念(教材17页) 往年试题 06年1月、06年7月名词解释 05年1月填空题 对于策动、胁迫、勾引、收买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 、 进行武装叛乱或者武装暴乱的,应当依照武装叛乱、暴乱罪从重处罚。(教材19页) 答案:武装部队人员、人民警察、民兵 (二)武装叛乱、暴乱罪的特征(构成要件)(一般了解,教材17-18页) 拓展阅读文献 范忠信:《再论新刑法的局限与缺陷》“三、关于‘危害国家安全罪’”(刊于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编印的复印报刊资料《刑事法学》1999年第9期第6页) 六、叛逃罪的概念(教材19页) 往年试题 04年1月名词解释 叛逃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履行公务期间,擅离岗位,叛逃境外或者在境外叛逃,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的行为。 05年1月、06年1月填空题 叛逃罪是指 在 期间,擅离岗位,叛逃境外或者在境外叛逃,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的行为。 答案: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履行公务 七、间谍罪 (一)间谍罪的概念(教材20页) 往年试题 05年1月名词解释 间谍罪:是指参加间谍组织、接受间谍组织及其代理人的任务,或者为敌人指示轰击目标的行为。 (二)间谍罪的特征(教材20-21页) 往年试题 05年7月、07年1月选择题 构成间谍罪的间谍行为有( )。(教材20-21页) A、参加间谍组织 B、接受间谍组织及其代理人的任务 C、为敌人指示轰击目标 D、战时供给敌人武器装备、军用物资 答案:ABC 04年7月选择题 间谍罪的行为方式有( )。(教材20-21页) A、参加间谍组织 B、接受间谍组织及其代理人的任务 C、为境外非法提供情报 D、为敌人指示轰击目标 答案:ABD 03年9月填空题 刑法规定的间谍行为有三种,即 、 或者 。(教材20-21页) 答案:参加间谍组织 接受间谍组织及其代理人的任务 为敌人指示轰击目标。 拓展内容 中国的司法机关现在使用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这个法条,来判处某些呼吁政治改革、要求实行民主、批评中国政府和共产党的言论为有罪。“煽动”是行为,必须具有犯罪的动机和危害社会的后果,才构成犯罪。中国的司法机关,在判处“煽动”犯罪的问题上,严重混淆了言论和行为的界限,不是以发生行为的后果,而是以表达思想的言论,作为犯罪的根据。 “煽动”构成犯罪必须具备如下要件: 一,煽动者主观方面具有可以证明的“颠覆国家政权”的动机,成为犯罪的故意。无心之错不可能成为煽动。 二,煽动者不是表达自己的思想,而是向别人发出行为的信息,不是谈论一般的看法,而是明示或暗示具体的做法,推动别人采取行为。表达思想是属于言论自由;讲出做法,怂恿别人去做,才是煽动。 三,煽动者必须面对具体的被煽动的对象,向谁煽动?谁受了煽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