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苏教版义务教育数学教科书二年级下册修订说明20141
编排线索:认识方程——理解等式性质——用等式性质解方程——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借助直观,理解方程的含义和等式的性质。 以应用等式性质解方程为主。 重视经历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着力培养自主检验习惯。 本单元教学中个人的一些理解(1)理解方程内涵:其本质是模型(2)文化浸润课堂:以解设为例(3)多种方法融合:构图,数量关系式,活动再现,数学想象等。 认识过程和应用过程相结合。 精心设计问题串,引导不同角度分析数据,判断和预测。 适当的制图要求,避免机械化操作。 本单元教学个人的一些理解(1)经历相对完整的统计活动,积累统计活动经验。以例1后练一练为例。(2)加强分析和比较,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统计学习的价值。以例2为例。 【蒜叶的生长】 加强动手操作,注重直观教学。 提供探索空间,提高学习能力。 本单元教学个人理解(1)理清脉络,理解每个例题承载的教学目标。(2)结构化教学,教结构用结构:以认识公因数和公倍数为例,先操作,再观察,简单分析,讨论,具体化,形成概念,反例分析,练习。(3)丰富活动形式。 把握例题功能。 提供探索交流空间。 利用直观,以分数墙为例。 分数意义尤为重要。以P57第7题为例。 (1)分类讨论(2)适当后置(3)说理与构图结合(4)宁可慢,不可教死办法。 圆的特征是什么?学生怎么学?老师怎么教?已有知识与学习经验的激活尤为重要。 关于操作 圆周率,圆面积,怎么操作? 除了操作还要什么? 综合运用 图:第108页第2题 图:第110页第7题 * * 4.本单元不涉及把带分数化成假 分数。 5.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比较分 数的大小。 图:第64页第9题,第7074页第10题。 【第五单元 分数加法和减法】 1.怎样让学生想到把异分母分数 相加转化成同分母分数相加? 图:第80页例题1。 2.怎样处理分数连加、连减和加 减混合式题的计算? 图:第81页试一试,练一练第1题。 3.通过对比引入加法运算律、减 法运算性质及其应用。 图:第84页第14、15、16题 4.组织实际应用时,要注意区 别实际情境中的分数含义。 图:第84页第18题 【第六单元 圆】 1.进一步丰富圆周率的教学内容。 圆周率是圆最为本质的特征。 增设的观察比较以及随后的操作活动,主要是为帮助学生建立一种猜想,也渗透了研究圆周率的基本数学思想。 图:第92页上面的例题5 更加客观地介绍有关圆周率的研究历史。 。 2.增加扇形的初步认识。 认识扇形是知识自身发展的逻辑要求。 重点要让学生体会扇形与它所在的圆的关系。 图:第88页例题3 初步感受圆心角有可能等于或大于180°。 图:第88页第2、3题 结合对分数的认识,自主探索简单扇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图:第101页第15题 3.介绍用含有π的式子表示相关 计算结果的方法。 图:第98页的例题9 【第七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 1.安排转化策略是为了提升学生 已有的转化经验。 2.通过一些典型问题逐步加深对 转化的认识。 图形的等积转化或等长转化 连加式题的等值转化 图:第109页全部 3.从数形结合的角度丰富对 转化的认识。 图: 图:第21页例题1. 2.对两条折线进行比较时,既要关注差异,也要关注内在关联。 图:第23页例题2。 3.在现实的统计活动中感受应用 折线统计图的意义和价值。 图:第22页练一练 图:第24页练一练。 图:第27页第7题。 4.画图要求仅局限于描点、连线。 1.问题的提出。2.明晰活动流程,指导活动方法。3.活动的展开。4.成果展示,交流活动。5.活动反思与回顾。 【第三单元 因数与倍数】 1.因数和倍数的含义在本单元知 识系统中处于最基础、最核心 的位置。 2.可以根据乘法算式理解因数和 倍数,也可以根据除法算式来 理解。 3.为什么先安排因数、公因数的认 识,后安排倍数、公倍数的认识? 4.为什么增加质因数和分解质因 数的内容? 图:第38页例题7和例题8. 5.要不要讨论最小的偶数是几? 6.要不要补充用短除法求最大公 因数或最小公倍数? 【和与积的奇偶性】 1.分块教学,重点在第一第二块 两个数和奇偶性—几个数和奇偶性—几个数积奇偶性。 2.教学策略也不同 利用表格—借助问题—直接探究 3.注意点:个性化表达,经历过程积累探究经验,不组织重复练习,一般不考试。 【第四单元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1.适当调整分数意义的教学线索。 2.如何处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图:第53至54页的例题2和例题3。 3.如何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 的几分之几? 图:第55页的例题4及随后的试一试。 苏教版义务教育数学教科书 五年级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