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晓鸽 做风投有点像姑娘找老公.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熊晓鸽 做风投有点像姑娘找老公

熊晓鸽 做风投有点像姑娘找老公他被誉为“中国引入高科技产业风险基金的第一人”,掌控着 IDGVC(IDG创业投资基金)亚太区XX年走过的路,熊晓鸽认为前15年都是在为成为一个出色的记者准备着 他说,我们这一代人特别感谢邓小平。这句话或许可以这样解读:邓小平的改革开放,给这个国家腾飞的梦想,提供了实现的可能 采访在周六的下午进行,熊晓鸽从密集的日程安排表上挤出了1个半小时 熊晓鸽声调和缓,不紧不慢,过了预定时间之后他频频看表,即便如此他也没有给人急促逼迫的感觉。他外表的温和包容与内心燃烧的激情形成强烈反差 在湘潭当了4年电工之后,熊晓鸽1977年底考入湖南大学读英语。大学二年级,他在《湖南日报》的头版发表了一篇文章,稿费7块钱 当时熊晓鸽一个月的助学金才11块,“我觉得,当记者挺好,能出名,能挣钱,能出差到处走。”谈这些经历的时候,熊晓鸽有着成功人士身上经常能够看到的朴实――他们已经证明了自己,足够强大之后便不再需要矫饰和自夸 那是个在国内出趟差都很让人艳羡的年代,熊晓鸽有了惦记一辈子的梦想――做记者,正如王小波说的那样,这个梦想像“火炉上的一滴糖,滋滋作响,翻腾不已” 1981年熊晓鸽从湖南大学毕业,当年报考社科院新闻研究生,“专业课都在80分以上”,可是却因政治课不及格而被录取 毕业后熊晓鸽在机电部任翻译和英语教师,“周末就去上考研补习班”。1984年,他以全国统考总分第三名的成绩录取为社科院英语采编专业研究生。到新华社当驻外记者已是指日可待 “当时有个美国来的外教很喜欢我,他说,我觉得你很有做记者的潜质,应该到美国去留学。” “我不想去,我的理想马上就要实现了。这个老师说,记者要见多识广,如果你不去美国,就不可能当个好记者。” 新的挑战来了――1986年秋天,已经在新华社国际部实习的熊晓鸽获得美国波士顿大学全额奖学金赴美留学 选择同时意味着放弃,也可以说是赌博。出发去美国,进候机室时熊晓鸽口袋里只有38美金。“我对自己说:没有退路了”,“这么想着,眼泪止不住流了下来。” 不过到上海转机时,熊晓鸽突然找到了一个解脱自己的理由。“上海”在英文里可作动词用,意指当年那些劳工像卖猪仔一样被卖到大洋彼岸,九死一生,从此过着悲惨的生活,“至少我比他们幸运多了”。性格中的乐观洒脱是向上最好的助力,在他人生中的每一步都如影随形 到波士顿大学后,熊晓鸽用了8个月时间完成了2年的课程,因为“只有一年的奖学金,只好晚上不睡觉学习。” 1987年底获得大众传播学硕士学位后,熊晓鸽进入费莱彻法律与外交学院攻读国际经济与商理博士学位 在这期间,他在全球最大的出版机构卡纳斯公司工作,担任了《电子导报》亚洲版的主任编辑 那个时候熊晓鸽看了时代华纳老板的自传,他小时候很穷,岳父经营一家殡仪馆,后来他们夫妻继承了这个殡仪馆,开创自己的事业后,在不算长的时间里拥有了时代华纳帝国――“我虽然也是打工仔出身,但是受过的教育与训练比他强多了。为什么不能做得比他更好呢?”熊晓鸽憧憬着有朝一日拥有自己的出版传媒帝国 熊晓鸽命运发生转折是和IDG老板麦戈文联系在一起之后 梦想和赌博 IDG是麦戈文1964年用5000美金创办的,主营媒体出版以及IT信息服务。XX年麦戈文身家XX年3月和当时的第四机械工业部合资成立中国计算机世界出版服务公司,创办了中国第一份合资的面向信息产业领域的媒体――《计算机世界》 熊晓鸽所在的卡纳斯公司本来在大陆也有出版物,1989年时关闭,随后退出中国。1989年8月麦戈文先生来了一趟中国大陆,“当时谁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熊晓鸽去采访他,麦戈文坚定看好中国,“你们不应该把在中国的刊物关了,我的报纸还在出版呢。” 1991年,卡纳斯集团想把熊晓鸽派往香港,熊晓鸽觉得吸引力不大,于是就给打过四次交道的麦戈文先生写信,阐述“电子杂志的未来在中国大陆”的想法。麦戈文给了熊晓鸽聘书,主管亚太地区 当时麦戈文对熊晓鸽说:“既然你愿意赌一把,我也愿意赌一把。” 1991年11月熊晓鸽正式到IDG上班,12月就到北京找到《国际电子报》,把这份报纸合并到计算机出版服务公司里,变成了现在的《网络世界》 1992年9月,连续赔了7年的新加坡市场开始盈利,连续赔了 2年的马来西亚市场开始盈利,连续赔了 8年左右的港台市场开始盈利……熊晓鸽无可争议地成为国际数据集团 (IDG)新一任亚太区总裁 麦戈文在中国做的第一笔风险投资是1989年1月投资太平洋比特体育器材公司,一直在亏损。1991年初,“麦先生让我去看看。” 回国后熊晓鸽发现这家公司不是产品不行,是市场有问题。于是他帮这家公司找了一些海外订单,那年公司扭亏为盈赚了150多万元 这个小小的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