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如果書評的標準,是願不願意向身旁的朋友、同事,更重要的是向自己的學生推薦,那麼李國偉教授的著書「一條畫不清的界線」,顯然得到了我的首肯。
我推薦的第一個理由是,本書優美的文字。表達清晰、內容中的科學與邏輯無誤,甚或文韻圓潤典雅,本是任何一本科普書籍的基本要素;然而在今日即使不是鳳毛麟角,也變成珍品。所幸李教授曾是沉醉於楊柳輕唱、吟誦太白的文學少年,提筆為文,文氣便自然盪開。現今許多譯著(包含文學類)的第一個問題,倒不見得是譯者外文程度如何,而是中文駕馭功力太差。玩膩了從譯文猜想原文遊戲的讀者,大可放心閱讀本書,將心思放於與作者對話、思辯。
本書有相當比重的內容在討論兩個緊緊相扣的問題:一、什麼是科學?二、科學與偽科學的分別。這兩個二合一的問題的討論散見於本書各篇章,最後以與本書同名的長文作一總結。該文一開始引述微積分發明人之一的尼茲萊布抨擊牛頓的話,就令人目眩神昏,如雷劈頂:「有些人喜歡回歸到超乎自然的奧秘性質...不過因為這些東西名聲太差,所以他就改個名字稱其為力。……(力)是一種無意義的奧秘性質……讓人永遠搞不清楚。除了上帝以外,恐怕連鬼也無法解釋它。」原來我們每一個人學過的物理ABC中的牛頓三定律,曾被萊布尼茲大師這樣批評!
這段話有力的標示出,在一般科學工作者心中為科學與偽科學(或玄學)「劃界」的那一條線並不恆常是清晰的。文中也列岀許多從「科學」變成「偽科學」的例子(如百年前的「N射線」),而有些幾乎還是現在進行式。在相反的例子裏,令我這個物理工作者深省的是,十九世紀的科學家不斷的以假想行星異動的方法,努力去挽救牛頓力學與天文觀測數據的不符合處。假如當時的科學家用嚴格證偽主義宣告牛頓力學的死亡,天文學乃至整個科學的可能停滯,恐怕不是我們所能想像的。閱讀本書前,愚魯如我,從未把這段往事與科學、偽科學間的劃界作聯想;由此可窺本書富含的啟發性。如果我們拉回二十一世紀的台灣現場,李教授在書中不只一處對台灣某些學者正在進行的「人體特異功能」研究,提出了鏗鏘有力的批評。但我要特別提醒本書讀者的是,首肯本書的論點之餘,當也涉獵被批評一方的書籍、論點。越覺本書的評論有理,越應該關照另一方的論述,因為那一條界線常是模糊不清,有時甚或移動的。渺小的我們,本就不易分清何方是萊布尼茲、何方是牛頓;然而獨立的審思明辨,卻能使我們與這些巨人擁有同樣的視野。
我也在此要特別點岀書中強調科學工作者應該創造岀第三種文化的呼籲。鑒於人文與科學的對立在二十世紀隨時間愈趨嚴重,不斷有要求科學家與工程師強化人文素養的呼籲。許多理工的工作者認同這樣的觀點,卻誤解人文素養是參加幾場音樂會、觀賞畫作或閱讀文學著作;這些其實只是休閒娛樂。真正的人文素養是對生命的反省。無論從科學、人文或宗教岀發,追尋這個世界是什麼,與省思這個世界是為什麼?這種基於實相的對生命深刻審思,是第三種文化的標的與內涵。
本書尚涉及許多有趣的題材,不是這篇短評所能統攝的,但我相信讀者必能在書中處處發現驚奇。試舉一例,「證明的流變」一文中指出,數學的證明不過是一種說服的過程,表面的周密性與嚴謹性,只是相對的概念。莘莘學子早聞此言,應該會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多岀一份樂趣與自信。
乙酉春節期間閱讀此書,深覺到生命中的機緣與幸福。二十多歲時,許多人總有以嚴謹的思辯追尋終極真理的雄志;然而熱情也逐漸在歲月中消磨。讀完本書,為思辯這些本質上即不易清楚劃界的問題,必須將思維推至理性王國最深遠的邊境。此時赫然發現原以為己不存在的那顆不容真理燒成灰的心,還鮮活的跳動著。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