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郭沫若新诗创作的历史意义
一一风景、内心世界的发现与言文一致的摸索
。犀田梨那①
序
郭沫若的新诗登上中国现代文坛已将近一个世纪,以《女神》为代
表的初期诗歌为中国现代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底。学界对《女神》
的研究已有了相当的成果,五四精神、浪漫主义、讴歌自我、爱国主义
等等,多方面的估价基本道尽它的现代意义。《女神》无疑是五四时期
琅漫一代的代表作品,然而浪漫主义的本质是什么?自我意识如何产
生?长期以来我们对这些概念都有一种既熟悉又模糊的困惑。朱寿桐教
授在对浪漫主义的研究中特别重视了浪漫主义的边缘性特质,指出..浪
漫主义概念的本质内涵是空间上的边缘性,时间上的非古典性,倾向上
的非正统性,风格上的非现实性以及这四种特性的黠合。艺术主体的边
缘化心态是浪漫主义诸本质要素中的决定性因素。②他所说的浪漫主义的
边缘性与现实主义的中心性为对极,这两个来源于欧洲的文学思维体系
在现代中国的时代环境中被转型和延伸,形成中心与边缘的状态。他认
为浪漫主义是边缘化心态的活跃表现,是一种由边缘向中心作诗性突
进的精神轨迹。③朱寿桐编著的《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史论》对浪漫
主义做了清晰的系统的阐述,为我们铺设了现代中国文学研究以及比较
文学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
①藤田梨那 0958一),女,日本国士馆大学教授。
②朱寿桐: 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史论》第 6 页,北京2 文学艺术出版社,
2004 年。
③朱寿桐: ((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史论》第 14 页,北京z 文学艺术出版社,
2ω4 年。
1
鲁迅撰写《摩罗诗力说》是在日本,胡适尝试新诗是在美国,他的
反抗和动作都处在逼上梁山的孤独中,郭沫若的《女神》则
诞生于日本。他们无一不身处遥远的异国他乡,在生疏风土的边缘开始
向新文学迈出第一步。五四之前鲁迅和胡适已回国,而郭沫若却在日本
的九州福冈隔着大海,引领遥望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此时他不仅远
离中国文化的中心,甚至在日本也远离了中国留学生最集中,现代文化
最绚烂的东京,鳖居在偏远的九州。这种地政上空间上的文化边缘性深
层性地潜藏在《女神》的源流中。《女神》自它诞生的那一刻就受到了
冷热两个极端的评价。它既激起了青年们的狂热激情,同时又受到了文
人和学者以没有节制、口号、缺乏内涵的力付之于否定的冷遇。
即便是现在也有入一面持否定的态度,另一面又不得不承认郭沫若诗歌
的影响力之大。其实这种不同的感应恰恰来源于《女神》浪漫主义特质
的边缘性、非古典性和非正统性。于是,在评价和读解《女神》时,我
们就不能忽视它产生时的文化环境和诗人的边缘性心态。
2012 年笔者在彼得堡大学的远东文学大会上发表了《郭沫若的
留学体验一一风景与内心世界的发现》的论文,笔者从郭沫若
的日本体验中提示了他新诗创作的一个突破口即风景的发现,认为
风景的发现乃是解释《女神》意识内涵的关键。本论文准备将这个
突破口与言文一致运动相连接,探讨郭沫若新诗赖以产生的重要
原因,与此相关联,同时讨论自我意识如何产生,突破旧体诗的契机是
什么,即新诗的起源问题。
一、风景发现的瞬间
我们常评价《女神》为自我精神的高扬,这确实是《女神》的
重要特质,但我们此时往往己不知不觉地把自我当作意识中本来就
有的东西,既成的文学史中的自我概念遮蔽了它萌芽时的原初状态。
正如日本现代文学评论家柄谷行人所说参与现代文学史研究的文学史
家们以为‘现代自我是在脑子里生成的东西,但实际上‘自我的存
在还需要另外一些条件。客观物毋宁是产生在风景之中的,主观或自我
也是如此。主观·客观之认识论的场所成立于‘风景之中,也就是说
2
二者都派生于‘风景。①这里所说的风景英语为 lanl由四肘,它成立
于观者与被观者的关系之中,二者以特定的方式相遇时所发生的表象即
是风景。黑格尔、浮撒尔、海德卡的现象学中外界物与认识论的关联
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法国精神病理学家J.H van den Be唱则将现象学哲学
导入心理学领域,阐述了现代自我与风景发现密不可分的内在
关系。
风景以前就有,但我们能感知它并不是视觉的问题,我们需要通过
一个对优位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