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贰章文献回顾本章共分四节,将分别针对观光冲击定义、内涵与理论.doc

第贰章文献回顾本章共分四节,将分别针对观光冲击定义、内涵与理论.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贰章文献回顾本章共分四节,将分别针对观光冲击定义、内涵与理论

第貳章 文獻回顧 本章共分四節,將分別針對觀光衝擊定義、內涵與理論架構,觀光衝擊認知之相關研究,觀光衝擊態度之相關研究,觀光衝擊認知與態度國內之相關研究等四大部分進行文獻與理論回顧,並且將與本研究相關文獻做一整理歸納。 第一節 觀光衝擊定義、內涵與理論架構 ㄧ、觀光衝擊定義 觀光衝擊(Tourism Impact)可定義為因人類觀光活動對環境及社會文化,經濟造成急速改變者或因從事戶外觀光活動的人數增加,使觀光地區的自然資源遭受程度必依的人為干擾或改變,而降低其環境品質,並影響到遊客的體驗。 衝擊(Impact),也有人稱為「影響」,是指某種活動或相關一連串事件對於不同層面所引起之變化、效益或產生新的狀況,而且以一體兩面的方式存在;即有正面的利益衝擊,也會帶來負面的衝擊(楊明賢,2002)。觀光產業的發展越是普及,相對的「觀光衝擊」研究也就更顯其重要性。 當地居民(Local people),指居住在當地的人,不分年齡、性別、社經背景、居住時間、語言、宗教、文化背景的人。 早期觀光衝擊的研究集中在經濟與正面的影響上,此種樂觀主義在 1960 年代相當盛行,就有學者針對觀光發展為當地社區所帶來的衝擊進行研究,但當時所著重的是觀光發展所帶來的正面效益,直到1970 年之後,體悟到觀光發展應該注重的是當地居民的意見,因此在之後的規劃發展開始將居民依賴觀光程度、當地社區現況等條件納入考量,增加較多的關注於當地社區和居民態度對觀光衝擊知覺的產生,這些研究能發現當地居民觀點和社區的某些狀態(人口統計變項、依賴觀光程度、居住地與觀光區的距離)兩者之間的關係(Mathieson and Wall, 1982; Murphy, 1981; Pizam,1978)。在1978 年開始以負面角度看待衝擊影響,社會學家對觀光發展多所批判,直到1980 與1990 年代才漸漸以正、負面兼具的角度看待觀光所帶來的衝擊(Pizam,1978; Murphy, 1981; Mathieson Wall, 1982;周佳雯、蘇文瑜,2007)。 觀光發展對地方的衝擊,一般可分為經濟衝擊、社會文化衝擊及實質環境衝擊三方面。綜觀國內外,皆將觀光與休閒遊憩發展作為提升經濟的重要產業, 本章對各國內外學者探討觀光衝擊,就經濟、實質環境、社會文化三大層面之正負衝擊相關文獻與理論做回顧與探討。 二、觀光衝擊內涵 (一)經濟衝擊( Economic Impact) 觀光衝擊的研究領域中,經濟衝擊是最容易被注視到的,研究也顯示觀光能為當地帶來經濟上的效益,觀光發展在不同區域會帶來不同的經濟利益與成本。尤其對開發中國家,觀光發展大部分是一個相當新的活動,且在很短時間內會有很明顯的成長水準。吸引外來投資者、增加就業機會、年輕人願意回鄉幫忙等等,皆對當地的經濟有提身的效果。但相形之下,地價房租的上漲、季節性失業、貧富差距的拉大等等,也對當地造成某種程度的經濟衝擊。此外,不同地理位置,不同的自然資源特性,其對觀光的吸引力亦有很大的不同。如氣候、離目標市場之距離遠近、海岸、山岳、野生動植物的特性等,均會影響觀光發展的情況。 當一個地區發展觀光時,便釋放許多當地就業機會,而雇用當地居民是最便利的方式;但對清境民宿業者而言,亦想雇用當地居民,但因當地居民大多從事勞役性工作,且可隨時取代,故其流動性高。因此民宿業者雇用的工作人員大多還是從平地聘請,且願意長期簽約之工作人員,因此對當地居民就業幫助仍然有限。但對居民而言,依然期待觀光所帶來的種種效益。觀光衝擊在經濟上的影響,有正面影響及負面影響。將其影響研究整理如下: 表2-1-2-1 觀光發展之經濟衝擊 經濟衝擊 內 容 學 者正面 1.促進當地經濟發展 2.吸引外來投資 3.就業機會增加 4.增加居民收入 5.遊憩、購物機會增加 6.政府稅收增加 7.年輕人願意回鄉幫忙 8.收入與生活水準提升 9.鼓勵本地傳統產業轉型 10.增加當地農產品銷售機會Perdue, Long Allen (1990); King, Pizam Milman (1993); Mason Cheyne (2000); Gursoy, Jurowski Uysal (2002); Ko Stewart (2002); 李政修(2003); 林淑芬(2003); 陳明川(2003); Andereck, Valentine, Knopf Vogt (2005); P′erez Nadal(2005);Mathieson Wall

文档评论(0)

magu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4000711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