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法实词1汇编.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语法实词1汇编

語法(一) 實詞與語序 第一節 詞類活用 一、詞類活用的內涵 在古代漢語裏,有些詞可以按照一定的語言習慣靈活運用,在句子中臨時改變它原來的語法功能,具備另一類詞的語法功能和辭彙意義,這種現象我們稱之為“詞類活用”。 其特點: 一是要有具體語境,沒有語境就不能談活用。 二是語義語法的臨時性,此處活用彼處未必。 三是以今律古,就是現代人以現在的語法習慣去看待文言文的語法。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荀子·勸學》 將軍身披堅執銳。《史記·陳涉起義》 “春風又綠江南岸”。 文言文中为什么经常词类活用? A、早期沒有為一些行為動作專造動詞。 如:衣(“穿”早期是穿透的意思)。 B、為了表達的豐富與新穎。 如:“春風又綠江南岸”。“綠”本是形容詞,但是在這裏充當謂語動詞,意思是染綠了。 這是詩人為了修辭表達的需要而採用的一種臨時性手法。從古代漢語的角度來說,形容詞“綠”在此活用動詞。 宋洪邁《容齋隨筆》卷八載有作者的原稿:初雲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為“過”,複圈去而改為“入”,旋改為“滿”,凡如是十許字,始定為“綠”。 詞類活用和詞的兼類不同 活用,是在一定條件下,即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臨時表現出來的某種功能。活用是臨時的偶然的用法,活用後的詞性不是詞固有的語法屬性。 兼類,指一個詞兼有不同詞類的語法功能,這些功能的表現,是詞本身固有的,一個詞的各種兼類用法都是固定的,經常的,不是臨時的,偶然的。因而這個詞同時兼屬不同的詞類。 時操軍眾已有疾疫。《資治通鑒·赤壁之戰》名詞,疾病; 龐涓恐其賢於己,疾之。《史記·孫臏列傳》動詞,妒忌; 疾雷不及掩耳。《三國志·魏書·牙帝紀》形容詞,急速。 公赐之食,食舍肉。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 “從左右,皆肘之。”《左傳》 二、名詞活用 1、驢不勝怒,蹄之 2、一狼洞其中 3、非能水也 左右欲刃相如 4、二月草已芽 不蔓不枝 5、範增數目項王 6、置人所罾魚腹中 7、天雨牆壞 8、(馮婉貞)馳而前 名词用作状语 古代漢語中,名詞直接放在謂語中心語前面做狀語起副詞的作用,稱之為名詞做狀語。 現代漢語:【介詞+名詞】+謂語中心語 我們【在教室】上課。 有好事者【船】載以入 。《黔之驢》 普通名詞做狀語 (一)表示動作、行為的處所 1、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 2、變姓名,詭蹤跡,草行露宿。 3、相如廷斥之,辱其群臣。 4、童子隅坐而執燭。 (二)表示動作、行為所憑藉的工具 1、叩石墾壤,箕畚運於渤海之尾。 2、每韻為一帖,木格貯之。 3、有好事者船載以入。 4、乃丹書帛曰“陳勝王”。 5、速去,不然,將杖殺汝。 方位名詞做狀語 在古代漢語中使用的較多。可以根據上下文理解為表示行為的方向或處所。 二十年,始皇東遊。《史記·始皇本紀》 南取漢中,西舉巴蜀。《過秦論》 操軍破,必北還。《赤壁之戰》 及寡人之身,東敗於齊。《孟子·梁惠王上》 人君無道,則內暴虐其民,而外侵欺其鄰國。《韓非子·解老》 惠子曰:“田馳東慢齊侯,南欺荊王。”《韓非子·說林上》 兩個經常和方位名詞結合的動詞:鄉(向、嚮)和面。 噲遂入,披帷西向立。《史記·項羽本紀》 今者,臣來,見人於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駕,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將奚為北面? ”《戰國策·楚策四》 時間名詞做狀語 時間名詞用於動詞前作狀語,表示行為變化的時間。古今用法一致。 今天我休息。朝辭白帝彩雲間。 古代漢語中“日、月、歲”作狀語與現代漢語有所不同。 (1)時間名詞用作狀語,用“而”或“以”連起來,這種格式現代漢語裏沒有。 長驅至齊,晨而求見。《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2)“日、月、歲”作狀語+行動性動詞 ,在具體行動前表示頻數、經常,翻譯成“日日”、“月月”、“年年”或“每日”、“每月”、“每年”。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論語·學而》 (3) “日”字與動詞形容詞結合,表示情況逐漸發展,譯成“一天天地”。 自吾氏三世居是鄉,積於今六十歲矣,而鄉鄰之生日蹙。《捕蛇者說》 (4)“日”用在句首,表示對往事的回溯,可譯成“往日”或“從前”。 日君以驪姬為夫人,民之疾心固皆至矣。《國語·晉語》 (5)“時”用在動詞前,表示“及時”、“按時”、“當時”。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莊子· 秋水》 練習 猱进鸷击,或能免乎?(《冯婉贞》) 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陈涉世家》) 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陈涉世家》) 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卒廷见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 操军破,必北还。(《赤壁之战》)东割膏腴之

文档评论(0)

wyj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