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走进历史文化名镇葛沽汇编
走进历史文化名镇葛沽目录:第一章:葛沽的前世今生第1课:古代的葛沽第2课:近现代的葛沽第二章:传承百年的民俗文化第1课:妈祖文化第2课:葛沽宝辇花会第3课:葛沽长乐老高跷第三章:葛沽的古迹——贝壳堤和马蹄井第四章:建筑文化——故居老宅郑家大院第五章:教育——葛沽一中的兴衰和腾飞第1课:葛沽一中的前身——津东书院第2课:现在的葛沽一中第六章:旅游资源第1课:娘娘庙第2课:时代纪念馆第3课:活动课——参观时代纪念馆第七章:饮食文化第1课:“赛鸭梨”的青萝卜第2课:美味海鲜第3课:野味和其他美食第八章:名人第1课:郭允昌第2课:周氏三兄弟第3课:曹锟第4课:田方第一章:葛沽的前世今生第1课:古代的葛沽葛沽镇的历史有确切记载的可以追溯到五代十国,北宋时葛沽为葛沽砦,是宋军屯兵驻防之所,葛沽砦北面的海河当时是宋辽和宋金的界河。元朝至大三年蒙古军和汉军万余人在直沽至葛沽地区屯田十万公顷,并设“镇守海口屯储亲军指挥使司”,葛沽在这一时期开始成为海河漕运的中转码头,勾连海河水域和渤海的海上交通。明朝燕王朱棣靖难之变后,建都北京。专设天津卫,才有天津开埠,是海河的漕运达到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通过海河,南粮北调,北盐南输,葛沽都是重要的转运码头。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天津海防巡抚汪应蛟于白塘口、葛沽两处,垦田5000亩,其中水稻2000亩。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徐光启寓居津门。见天津荒地多,地价贱,决定开垦荒地种植水稻。他先后4次来津,在葛沽购置田产20顷,一半近海河,作“围田”植稻,并亲自参加农事活动,对改造盐渍地总结出宝贵经验。他在《粪雍规则》中记载:“……但葛沽屯田兵又言,初年碱地不宜稻莳,下多不发,二年以后渐佳,后来更不须上粪,尤盛不碱者”。明崇祯三年(1630年),户部尚书毕自严奏令巡臣崔尔进在葛沽依汪应蛟之法屯田养兵,得到朝廷的准许。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天津巡抚李继贞在葛沽大兴屯田。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葛沽历史上最为荣耀的时期,至今皇帝的行宫遗址还保留在海河南岸。葛沽由来已久的流传着一句话:先有灶离庙,后有葛沽镇。葛沽未有官府治所时,以捕鱼捉虾,熬盐制硝为主要谋生的先民住在葛沽之南大约八里许的胶脐港堡,又称南灶。并在北宋晚期时修建了一座简陋的庙宇(盐神庙后称灶离庙),供奉盐公盐母,以及护海娘娘,就是北方的天后,天妃,南方的妈祖。先民烧香祭拜,以此来佑护熬盐的盐民和出海捕鱼的渔民健康平安。灶离庙名称古怪难懂,到底作何解释,至今还在争议之中。比较可靠的说法是,灶离庙是明朝时期葛沽人对南灶的盐神庙的称呼。“灶”是指熬盐之灶民,灶所,“离”字八卦中方位属南。明成祖时期,外事无患,内事平安。国家逐渐走入建设发展的阶段,而京畿以东地区,面临大海,人迹罕至,故明成祖有意开发濒海地区。此时正好一些战功卓著的将士,就此欲解甲为民。有一批不愿意回归江苏和浙江的将士,就被明成祖恩准来到渤海之滨,胶脐港堡北八里之距的蛤沽,开荒垦田,不受赋税,任意居住。蛤沽为退海之地,人烟稀少,滩涂荒地,一望无际,来此定居的将士及其家属,跑马为界,落石为基,从此建立村庄。蛤沽之名来源于原住民,也就是明朝初期因瘟疫流行,而从南灶北迁的一部分灶民渔民。此地因退海处留下蛤岸遗踪,故名为蛤沽。随着时间的推移,蛤沽渐为水旱重要码头,明朝在此设立漕运盐运治所,收取赋税。官府因蛤沽乃乡言俚语,难登大雅之堂,故报请朝廷为其更名。盖因此处沽水浩荡,葛草丰美之故,取其音而改为葛沽,蛤在俚语中发“葛”之音。清朝乾隆时期,乾隆皇帝数次巡幸葛沽,偏爱此处水乡田野风光,古朴优雅民风,又兼葛沽海防地理位置极为重要,拱卫京畿,所以,特在葛沽专设巡检司。当时,辖滨海地区五十五个村庄。一时,帆樯林立,舟楫穿梭,盐商富贾,风拥云集,南北海运,贸易通商,此为大埠头。经济空前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第2课:近现代的葛沽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为了加强海防,在葛沽镇内设立了海防同知署衙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蒙古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又驻守葛沽和大沽,留下一段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在英法联军不宣而战突然向大沽炮台进攻的情况下,僧格林沁亲自在位于大沽最前线的阵地上督战指挥,直隶提督史荣椿,大沽协统副将龙汝元身先士卒,浴血奋战,先后阵亡。英法联军也惨遭失败,损失舰艇多艘,死伤四百多人,英舰队司令赫勃身受重伤,英、法军大败而逃。此后,光绪年间,直隶总督李鸿章又亲自兼任天津海防同知署衙门长官职,时常住巡葛沽。可见清晚期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葛沽成为抗击外族侵略的前沿阵地,如今河弯处的河底淤泥中,还能找寻到八国联军残舰的零散残骸。第二章:传承百年的民俗文化第1课:妈祖文化第2课:葛沽宝辇花会每年春节的农历正月初二至十六,天津滨海古镇葛沽都会上演一台精彩的民俗大戏——宝辇花会。津南区葛沽镇,始于明代永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