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旁腺囊肿2例临床病理分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甲状旁腺囊肿2例临床病理分析.doc

  甲状旁腺囊肿2例临床病理分析 【关键词】 甲状旁腺囊肿; 临床病理; 诊断;治疗 甲状旁腺囊肿较少见,临床诊断误诊率常为100%。1905年Goris首次报道1例颈部甲状旁腺囊肿,目前国外文献报道约300余例,我国文献报道约60余例。我院自2000年以来收冶2例甲状旁腺囊肿,报告如下。结合文献资料复习,着重讨论甲状旁腺囊肿组织起源和术前诊断。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情况  患者均为女性,年龄33及39岁,病程2个月至1年。病程中患者无疼痛及其他不适感,无性情急躁、失眠、怕热、停经史等。 1.2 临床资料  2位患者均为无意中发现颈部肿物而就诊。肿物卵圆形,直径3~3.5 cm,位于左侧甲状腺下极。专科检查:左侧颈前区及甲状腺左叶下极处可扪及局部隆起性肿块,表面无破溃、红肿;质地软,无触痛,边界清,活动度可,能随吞咽而上下活动。气管居中;无静脉曲张及异常血管搏动,无震颤。实验室检查:前者FT3:3.08 pmol/L,FT4:22.27 pmol/L;后者FT3:4.95 pmol/L,FT4:12.25 pmol/L,TSH:1.19 uIu/ml,甲状腺球蛋白(TG):12.27 ng/ml,均在正常范围。B超示:左侧甲状腺内见无回声区,大小为35 mm×25 mm,边界清楚,壁薄,后壁回声增强。临床初步诊断甲状腺左叶腺瘤及左甲状腺囊肿,遂行手术治疗。手术所见:甲状腺左叶下级有一约3 cm囊性肿物,表面光滑,被膜完整,囊液无色,与甲状腺关系密切,完整切除,送病理检查。 1.3 方法 标本经4%甲醛固定,HE染色,光镜观察。免疫组化采用SP法,单克隆抗体TG和SP试剂盒购自福州迈新生物技术开发公司,常规石蜡切片,脱蜡至水,抗原修复后,3% H2O2阻断内源性过氧化物酶,一抗4℃冰箱过夜,依次加入二抗、三抗室温下各孵育10 min,各步骤间以PBS漂洗,最后DAB显色。苏木精复染、脱水、透明、封固。以PBS代替一抗作为阴性对照。 2 结 果 2.1 病理检查  2例患者手术切除标本肉眼检查均为囊状,肿物直径3~3.5 cm,囊内为清亮液体,内外壁膜光滑。镜检:纤维性囊壁组织,内面衬以单层立方或柱状上皮,部分细胞质空亮。囊壁内有散在大小不一甲状旁腺细胞巢。甲状旁腺细胞大部分透亮,以透明细胞为主。 2.2 免疫组织化学 TG(-)。病理诊断:甲状旁腺囊肿。患者术后恢复良好,随访至今12个月,无复发。 3 讨 论 3.1 临床表现 甲状旁腺囊肿通常表现为无症状的颈部肿块。肿块较大者可有局部胀满感,若肿块压迫气管、食管或喉返神经则可引起相应症状[1]。因其症状无特异性,临床上极易与甲状腺腺瘤或甲状腺腺瘤囊性变相混淆,确诊主要依赖于病理检查。 根据血清钙、磷,甲状旁腺素水平及临床症状可分为功能性和无功能性两类。前者更为罕见,约占甲状旁腺囊肿的15%[2],多见于甲状旁腺实质性腺瘤,表现为高甲状旁腺素症状和体征,如高血钙、低血磷。初期症状有肌肉无力,食欲减退,恶心、多尿、腰疼、血尿等;晚期患者可发生全身骨痛,自发性骨折,肾多发结石,高血压,肾功能不全等。近年来国内陆续报道的病例多数是无功能性[3]。 本病好发于女性,男女比例约1∶2~1∶3.5[4]。甲状旁腺非功能性囊肿女性多见,而功能性囊肿男性多见[5-6]。多发生在左下部甲状旁腺,约10%位于纵隔内[7]。本组患者肿物均为偶然发现,均位于左下甲状旁腺,年龄33及39岁女性,为无功能性,与文献报道相似。 3.2 非功能性甲状旁腺囊肿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该病病因尚不完全清楚,目前有几种学说[5-6],(1)第3,4鳃裂在胚胎发育下降至纵隔过程中残留而成;(2)出生后仍持续存在的Kursteiner管衍变形成;(3)由微小囊肿融汇或囊液潴积所致;(4)甲状旁腺腺瘤、增生退行性改变或出血所致;(5)甲状旁腺细胞分泌物潴留所致;(6)不排除与胸腺的相关性,因囊肿壁外有胸腺组织包绕,甚至含有肌肉及骨骼组织。Selye等[8]用醋酸钙和双氢发育类脂醇也制成了大鼠甲状旁腺囊肿的动物模型。由此可见,甲状旁腺囊肿的病因是多方面的,单一的学说具有片面性[9]。本研究2例没有甲状旁腺腺瘤退行性变的证据,也没有微小囊肿融合的迹象。由此推测非功能性囊肿可能为胚胎残留或由Kursteiner管衍变而成;而囊内为血性液体可能常为功能性囊肿,由甲状旁腺腺瘤出血囊性变演变而来。 3.3 诊 断 由于甲状旁腺囊肿本身无自己的特异性症状和体征,临床上易被误诊为甲状腺腺瘤或甲状旁腺囊肿。B超检查也仅报告为甲状腺囊性占位性病变,然而如果在甲状腺下方尤其是左腺叶下方看到一个均匀的液性暗区,外围有完整的包膜,且将甲状腺组织向上推挤移位,有以上超声征象时,即应考虑有甲状旁腺囊肿的可能。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