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甲午之诗与诗中甲午.PDF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甲午之诗与诗中甲午

· 本刊特约 · 编者按 一百二十年前的甲午战争,因其结局改变了亚洲历史的走向、甚至影响了世界 政治格局的变化,而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转折点,其深远的历史影响至今未绝。甲午战 败,不仅使中国国力遭受重创,而且使民族情感遭受空前伤害。因此,研究甲午战争不仅是 军事学和历史学等学科的重要课题,也是古代文学研究不能回避 的重要领域。 本刊 1995年第5期卷首曾发表王英志 《壮志歼贼寇 正气薄云天——明嘉靖抗倭诗一 瞥》和裴效维 《甲午百年祭——近代中日甲午战争文学略论》二文,以纪念甲午战争百年。 本期刊发的关爱和 《甲午之诗-9诗中甲午》和左鹏军 《甲午战争-9近代诗风之创变》二文, 从民族诗史的研究视角,详细梳理了黄遵宪等诗人的 “诗中甲午”,其间有泣血悲愤、刻骨 忧患,也有反省反抗、不甘衰亡;深入解析了甲午战争对近代诗风变化的巨大影响:强化叙 事、沉雄刚健,融通雅俗、铸造心史。两位学者对 甲午国难诗史的研究,不仅具有学术的冷 静,而且蕴含着深沉的民族情感。 历史是一个过程,任何一个关键节点均指向未来。我们纪念 甲午战争爆发一百二十周年, 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中国实现梦想,世界安享和平。 甲午之诗与诗中甲午 关爱和 内容提要 甲午战争是一百二十年前中、日之间发生的一场改变中国命运与世界格局的战争。 战争给中国人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伤害。甲午战争诗人群体 以自己的诗歌创作记述 了战争爆 发后中国人的心路历程。 关键词 甲午战争 甲午之诗 民族情感 中日甲午战争是 1894年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是一场深刻影响中国命运、改变世界格局 的战争。战争爆发已经一百二十年了,在两个 甲子的星移斗转中,中国和世界都发生了沧海桑田般的 巨大变化。在中国逐步走上民主、富强的康庄大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 日可待的今天,重温 甲午之 战,重读 甲午之诗,可以帮助我们透过历史的风尘,重观甲午之战给我们的国家和人民带来的巨大灾 难 ,体味甲午之诗所蕴含的民族情感,坚定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信心。 甲午之诗 19世纪60年代,亚洲的两个邻国中国和 日本几乎同时开始了向欧洲的学习。中国的洋务运动以 “自强、求富”为 目标,着力在船坚炮利方面向西方看齐,在中国兴办军事与民用工业,一度呈现 “同治中兴”的景象。与中国的器物革命不同,日本则通过 “明治维新”谋求政治革命 ,推动工业化, 完成 “脱亚入欧”的蜕变。19世纪末,世界范围内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在以侵略的行径扩大其殖民范 围,使得正处在产业革命高潮中的岛国日本也跃跃欲试,蓄意向海外扩张,其在亚洲扩张的首选即是 邻近的中国与朝鲜。1887年,日本政府制定了 《清国征讨策略》,并逐渐演化为攻 占台湾、吞并朝鲜、 进军满蒙、蚕食中国、征服亚洲的 “大陆政策”。随着 日本 “大陆政策”的逐步实施,中日之间终于 · d · 甲午之诗与诗中甲午 在 1894年爆发战争。此年干支纪年为甲午,故称 “甲午战争”。 战争是由朝鲜问题引发的。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向清政府乞援。清政府派直 隶提督叶志超、太原镇总兵聂士成平息朝鲜内乱。日本也以保护侨民和使馆的名义出兵,并在 “全州 和议”达成之后,以协助朝鲜改革 内政为名拒不撤兵。1894年 7月23日凌晨,日军突袭汉城王宫, 解散朝鲜亲华政府,成立亲 日政府。政变后第三天即7月25日,日本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北洋水师, 击沉为清军运兵的英国商轮 “高升”号,九百五十名士兵落水而死,引爆甲午战争。 从丰岛突袭始,到北洋舰队覆没止,甲午战争持续近八个月,其进程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甲午 战争的第一阶段主要在中国大陆外的朝鲜半岛及黄海北部进行,包括平壤战役和黄海海战。丰岛事件 后,清军与 日军在平壤的军事冲突 日渐增多。朝鲜政府被 日军控制后,清军的活动受到很多掣肘,清 政府命叶志超统领平壤聂士成、马玉 昆各军。平壤战役清、日两军兵力相当,战事分三个战场进行。 玄武门之战中,高州镇总兵左宝贵中炮阵亡。在战局呈胶着状态时,叶志超下令撤退,退兵遭遇埋伏, 死伤惨重。平壤之战以清军大败告终。此后 ,清军狂奔逃至鸭绿江边 ,渡江回国,日军完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