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涌现吴彤 2010
但是,形成这样的系统好吗?回到所有人所穿服装完全一样的过去好吗?回到只有一个思想、一个声音的时代好吗?无论从生物多样性的本体论维度看,还是从人类价值伦理和认识论的维度看,无差别的大一统系统观是非常危险的事情。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乌杰教授关于差异的哲学论述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乌杰,2008)。 五、现代科学对于生活世界的标准化是大一统系统观的基础 现代科学之所以成功,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把数理科学与实验科学结合起来,通过实验室,形成科学实践的标准化,通过隔离、控制和全程操控(Joseph Rouse,1987),使得“反事实条件”得以在实验室实现,然后通过把实验室标准化,使得全世界都形成一样的科学实验室,从而实现对于生活世界的实验室改造(卡特赖特,2006)。 正如拉图尔所说,给我一个实验室,我将举起整个世界。 这恰恰是大一统系统观得以被提出和被提倡的科学基础。有了这样的科学要求,有了这样的利益驱动,人们在改造生活世界的利益驱动下,正在使得人类生活的几乎所有地方单一化。 正如各个城市标准化一样,各种评比指标正在迫使城市标准化、单一化,农村也不例外,多样的作物正在被单一的高产的转基因作物取代,作物的多样性正在被转基因的单一化和标准化取代,于是天然的自然正在消失,人类正在通过科学的方式使得自己的生活技术化、非天然化,人们似乎获得了一时之便,获得了更好更快,提高了生活质量,然而人们也正在成为技术的奴隶。沦为丧失了天然的、单向度的人,无法回归自然的人。 各民族在单一的生活方式推动下,也正在逐步减少民族之间的差异,在消除不平等的同时,在享受现代科学带给我们的好处的同时,也正在消除民族的语言、生活方式和生活世界之间的差异,传统的农耕与渔猎方式不见了,哈尼族的天然梯田耕作方式开始被科学的耕作方式替代,于是当地的传统生态环境也随之消失着(严火其、李琦,2008)。 最为要紧的是文化多样性受到现代科学方式下的大一统系统观的冲击。在传统意识形态里,经常把文化区分为先进文化和落后文化。按照我的考虑,文化没有先进与落后之分,文化就是一种当地适应性的生活状态和方式,我们若以大一统的系统观观察之,必然会把当地文化与科学文化相比,认为凡是没有按照现代科学和技术控制和管辖的世界和文化都是落后的世界和文化,我们常常带着科学的好心,去帮助改变本土的文化。于是文化也随之趋同。 许多本土的文化消失了,许多本土文化保存为旅游表演的文化,而不是本土生活意义的文化。所以大一统的系统观,背后有许多沉重的价值负载,不如揭开它,认识它,批判它。其根就是普遍主义和本质主义。 提倡多样化的破碎的系统观,则为文化的多样性,建立了合法性的基础。为文化的多样性做出了合理的论证。 六、结语:提倡有差别的整体论和破碎的系统观,两者并行不悖 有差别的整体论,是融合差别,而不是祛除差别,这种整体是动态的整体,变化的整体,是并非完全一致、统一和同一的整体;这种整体论,是弱版本的整体论。 这种整体论当然也是居高俯下的系统观,是自上而下的系统观,是一种取其势的系统观。 破碎的系统观,提倡局域的、部分的、有差异的多样多元的系统,是更为接近真实的局域整体论,当然在一个局域内仍然存有差异。 破碎的系统观,是居基仰视的系统观,是自下而上的系统观,是一种取其质的系统观。 两者一个自上而下,一个自下而上,正好可以交汇于一点,那就是:整体与破碎的融合。 * Background Intricate maps of science have been created from citation data to visualize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activity. However, most scientific publications are now accessed online. Scholarly web portals record detailed log data at a scale that exceeds the number of all existing citations combined. Such log data is recorded immediately upon publication and keeps track of the sequences of user requests (clickstreams) that are issued by a variety of users across many different domains. Given these advantages of log datasets over citation data, we investigate whether they can pr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