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 - 萧山三中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
[课标内容]
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3.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学习要求]
第一课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
基本
要求 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严峻形势;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和影响;了解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及其意义。
体会列宁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勇气和求真务实的创造精神。 发展
要求 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说明 可通过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异同,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第二课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基本
要求 知道斯大林模式确立的标志;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斯大林模式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发展
要求 通过对斯大林模式利弊的探讨,总结历史经验,借鉴历史教训,树立改革和创新意识。 说明 “斯大林模式”是本课的关键词,可围绕其形成原因、主要表现及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展开教学。
“农业全盘集体化”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三课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学习
要求 概述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内容与影响;概述勃列日涅夫改革的主要措施与影响;概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主要内容,分析其失败原因;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体会改革的艰难曲折,树立自强不息、勇于改革创新的精神。 说明 本课的三个子目构成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历程,揭示了苏联改革最终受挫、苏联解体的内在原因。教学时要紧扣“改革的经验与教训”这一中心,思考社会主义制度的变革这一重大现实问题。 [会考标准]
知 识 条 目 考试要求 合格 优秀 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
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和影响
②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a
b
b
c
第一课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内容、作用;理解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意义。
过程与方法
1.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异同,提高自己的比较能力;
2.联系中国目前改革开放的现实,认识新经济政策的历史地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列宁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勇气和求真务实的创造精神。
2.认识苏维埃政权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苦探索,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教学重点: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异同。
教学难点:如何评价新经济政策。
背景 内容 作用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处于国内战争时期,内忧外患 余粮收集制 保证战争的胜利,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工业国有化 取消自由贸易 实物配给制, 义务劳动制 新经济政策 经济危机
政治危机 固定粮食税 调动了人民的积极性,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 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实行自由贸易 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一、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新生苏俄政权的非常时期
内忧:国内反动势力叛乱 外患:国际帝国主义武装干涉
经济:粮食奇缺,经济极端困难
内忧外患的国情使苏俄进入三年的国内战争的非常时期。
2、目的:集中一切人力、物力战胜敌人,巩固新生政权
3、内容
农业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收集到国家手中,后来征集对象扩大到肉类等各种家产品
工业政策:不论企业大小一律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管理
贸易政策:取消自由贸易。
产品分配:一切生活必需品由国家统一分配,实行实物配给制。
劳动力方面:实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不劳动者不得食”
4、特点:排斥市场、货币关系,行政命令管理经济
5、评价
积极:是在战争逼迫的特定环境下采取的非常措施。适应了战时需要把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高度集中起来,保障了红军军备供应,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花保证,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消极:由于超越了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从而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加剧了战争破坏的严重后果,引起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
二、新经济政策
1、背景: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表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战后国情。
经济危机
原因:长期战争、自然灾害
表现:生产下降、物品奇缺、饥饿死亡
政治危机
起因:强化余粮收集制
表现:农民不满、工人罢工、水兵叛乱
2、实施
(1)标志:1921年 俄共(布)十大的召开
(2)内容
农业: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可自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