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关于萧山地区跨湖桥文化的调查报告
关于萧山地区跨湖桥文化的调查报告
跨湖桥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城厢镇湘湖村湘湖旅游开发区内,离萧山城区约4公里,西南约3公里为钱塘江、富春江与浦阳江三江交汇处。跨湖桥遗址是由古湘湖的上、下湘 湖泉之间有一座跨湖桥而命名。跨湖桥遗址位于跨湖桥西南约700米的湘湖地带。遗址共测定碳十四年代数据和热释光年代数据29个,均分布在距今约8000~7000年间。
跨湖桥文化遗址早于河姆渡遗址1000年,是当时发现的浙江省境内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跨湖桥遗址的文化面貌非常独特,是一种相对独立的文化类型。它把浙江的文明史提前到了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是浙江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积淀的重要证据,她也再次有力地证实了长江流域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杭州萧山跨湖桥位于形似葫芦的湘湖狭腰处,将整个湘湖一分为二:桥西南称上湘湖,桥东北为下湘湖,跨湖桥及其两端的长堤,处在茫茫无际、碧波荡漾的湘湖之中,四周青山环抱。无论是是秋月当空,还是桃花春汛,跨湖桥都会以一幅幅姿态各异的绝妙美景给人以大自然美的享受,湘湖八景之一的“跨湖春涨”与“跨湖夜月”就是因此而来。
8000年前跨湖桥 人 生 活 的 环 境 。在 我 们 面 前 场 景 中 ,近 处 有 茂 密 的 树 林、清 澈 的河 流 ,成 群 的 梅 花 鹿 、水 牛 和 鹤 ,远 处 有 绵 延 的 群 山 。可 以 看 出 ,跨 湖 桥人生活的古环境,自然资源是比较丰富的。
?据专家研究,据今8000年前,随着末次冰期的结束,整体气候回暖,但在浙中山区出现了一个阶段性的干冷,山地居民被迫向河口下 流 地 区 迁 徙 。古 湘 湖 温 暖 湿 润 的 气 候 ,丰 富 的 动 植 物 资 源 ,孕 育 了 跨湖桥文化的诞生,在长达1000年的时间里跨湖桥人在此繁衍生息,从事采集、狩猎和耕作。
跨湖桥遗址博物馆位于跨湖桥遗址公园的核心部分。遗址公园 占地83亩,博物馆的建筑面积达6800多平方米,区政府投了一个亿,于2007年动工,2009年正式落成。跨湖桥遗址博物馆由中国美院风景设计院设计,建筑以船为造型,设计灵感来自于在这里发掘出土的独木舟。
独木舟穿越历史的长河,荡漾于岁月的海洋。曾迎着惊涛骇浪,面对席卷而来裹挟泥沙的海侵,倾覆于今日跨湖桥湖底;也曾劈波斩浪驶向未来的世界,使跨湖桥人成为河口平原拓荒的“弄潮儿”,早期海洋文明的开拓者。
跨湖桥独木舟这一迄今现存最早的人类走向文明之舟,是我们先人生存、发展、创新留存的实物记录。它告诉我们的不仅仅是“世界第一舟”,更是走向文明的创举。《易·系辞下》:“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江河湖海阻隔了通途,也阻隔生存的空间,人们需要迈向更广袤的世界,运用舟楫之利,可以
济不通,更可以致远以利天下。它的发现,使我国跃居拥有古船文明国家的行列,对研究人类交通史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价值。
面对这单体的独木舟,谁都可能会发出这样的疑问:如此一只浅薄窄小、长不足10米的独木舟真的能跨江渡海?是的,责疑是探询真相的需要。从独木舟周围竖叠、堆置和整个跨湖桥遗址发现的木料看,先民们似乎以独木舟为底船,改装为“边架艇”、也有可能将两三艘独木舟用横木巧妙、牢固地结合在一起,以增强浮力和稳定性、同时提升抗击风浪的能力,与后人发明的双体船的原理同出一辙。8000余年时空汇聚,在昨天的水平线上驶出的舟船,挥动着韧性的桨楫,前往探索更广袤的未知世界……也为我们在今天的博物馆展览厅中提供了跨时越空的远古文明。
釜、豆、盘、钵、罐、甑....这些是在各地博物馆常见的展品,区别最多除了制作材料的差异、出土地点的不同。还有距今年代的长短。在这一点上跨湖桥遗址博物馆也不例外,它所陈列的这类器皿,都是跨湖桥遗址出土的陶器。在陶器通柜陈列展示中,这些器物看上去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但你可曾知道,这里的每一件展品背后蕴含历史的体量是那样的庞大:像一粒粒撒落着凝聚史前文明瑰宝的珍珠,在这里熠熠闪光;又带着陶甑,我们知道前者用于煮,后者用于蒸。这一煮一蒸,却说明了先民们已开始了从生食向熟食的转化,这对推进人体机能的转变、提升人类生存寿命所起的作用已是无可估量。再说陶甑的出现,表明了跨湖桥人已经懂得了或者至少是尝试了对蒸汽的利用。煮水于沸,让蒸汽透过底部的孔格使鬲上的食物成熟。更重要的是,它的出现是体现谷物烹饪有了新的要求之后的产物。进而与同时出土的1000余颗碳化稻粒成为相互印证:早在8000年前,这里就有了长江中下游最早的栽培稻谷技术。
太阳纹图案彩陶打开的是史前文明的另一个窗口:在跨湖桥文化时期,太阳的升落及由此产生的冷暖效应,都会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乃至生命产生巨大影响。特别是在生产力发展水平尚处于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