妨害司法罪最新修正及其争议问题课件.ppt

妨害司法罪最新修正及其争议问题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妨害司法罪最新修正及其争议问题课件

* 妨害司法罪最新修正及其争议问题 * 一、前言 二、虚假诉讼罪的增设问题 三、泄露不应公开的案件信息罪的增设问题 四、扰乱法庭秩序罪的修改补充问题 五、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完善问题 六、结语 * 《刑法修正案(九)》对司法的保护主要涉及四个罪名:一是增设虚假诉讼罪,将以捏造事实提起民事诉讼的行为单独成罪;二是增设泄露不公开案件信息罪,将在不公开审理案件中泄露不应公开信息的行为单独成罪;三是修改扰乱法庭秩序罪,扩大了扰乱法庭秩序行为入刑的范围;四是完善了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增加了单位犯罪主体并提升了其法定刑。 在修法过程中,对于《刑法修正案(九)》关于妨害司法犯罪的上述立法,各方面也存在一些不同意见。 。 * (一)修法背景暨修法内容 一些行为人虚构事实,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骗取法院裁判文书,侵犯了相关人员合法权益,妨害了司法功能的正常运作,扰乱了正常的司法秩序,也极大地损害了司法公信力,同时造成了司法资源的浪费,使得真正合法利益诉求的当事人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司法救济,严重侵蚀了司法权威和司法公信力。基于此,《刑法修正案(九)》作出了积极回应。 * 从内容上看,《刑法修正案(九)》的规定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1)增设了单独的虚假诉讼罪,专门规制以捏造的事实提起民事诉讼,妨害司法秩序或者严重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 (2)明确了虚假诉讼罪与其他犯罪竞合时的处断原则,即当虚假诉讼罪与以虚假诉讼方式实施的诈骗罪、逃税罪等犯罪竞合时,要求从一重罪从重处罚。 * (二)修法争议 观点一:认为虚假诉讼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应当进行刑事制裁。 观点二:认为虚假诉讼行为应当单独成罪。 观点三:认为《刑法修正案(九)》草案规定的虚假诉讼罪还存在值得进一步完善之处。 * (三)修法研讨 1.基于我国刑法典相关规定以及虚假诉讼行为的本质特征,《刑法修正案(九)》将虚假诉讼的行为独立成罪是合理的。 其一,从行为特征来看,虚假诉讼行为与诈骗等犯罪行为有较大区别,将其单独规定为犯罪更为合适。 其二,从侵犯的客体来看,行为人以虚假的事实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侵犯的主要是司法权威和司法公信,单独规定为犯罪更能反映其行为的性质。 其三,从司法实践来看,对于虚假诉讼行为,我国司法实践中的处罚差异很大,不独立成罪不利于有效惩治虚假诉讼行为。 其四,虚假诉讼行为独立成罪有助于加强与民事诉讼法的衔接,保障民事诉讼法的贯彻实施。 * 2.《刑法修正案(九)》增设虚假诉讼罪的立法设计总体恰当。 一是《刑法修正案(九)》将该行为作为妨害司法罪的一种是恰当的。 二是《刑法修正案(九)》对虚假诉讼罪罪状的设计是合理的。 三是《刑法修正案(九)》对虚假诉讼罪法定刑的设计是均衡的。 * 3.《刑法修正案(九)》对诉讼诈骗行为的提示性规定基本合理。 《刑法修正案(九)》对虚假诉讼与诉讼诈骗的竞合采取择一重罪处断的原则进行处理,是适当的。 一是诉讼诈骗与普通诈骗、三角诈骗之间的行为差异,是基于刑法典第266条的规定。 二是将诉讼诈骗作为虚假诉讼的加重处罚情节难以实现罪责刑相适应。 * (一)修法背景暨修法内容 基于审判公正以及公民知情权的考量,司法公开已经成为我国司法诉讼中的基本原则。然而,出于保护国家秘密、个人隐私、商业秘密等的需要,我国相关立法也对司法公开进行了例外规定。 《刑法修正案(九)》第36条主要新增了两种泄露不应公开的案件信息犯罪,即泄露不应公开的案件信息罪(第1款)和公开披露、报道不应公开的案件信息罪(第3款)。 * (二)修法争议 1.泄露不应公开的案件信息犯罪的增设是否必要? 2.泄露不应公开的案件信息犯罪怎样设置合理? * (三)修法研讨 1.《刑法修正案(九)》新增两种泄露不应公开的案件信息犯罪具有必要性。 其一,不应公开的案件信息涉及的法益重要,需要刑法保护。 其二,国外不少立法都将泄露不应公开的案件信息行为入罪。 * 2.《刑法修正案(九)》新增泄露不应公开案件信息犯罪的立法设计基本合理。 这主要体现为,《刑法修正案(九)》为两类泄露不应公开案件信息行为入罪设置较高的门槛。 不过,《刑法修正案(九)》第36条第1款增设泄露不公开审理案件信息罪也存在一定缺陷。其中最核心的一点是没有考虑不同主体对不公开审理案件信息的保密义务。 在接触案件信息的人员中,司法工作人员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能更全面地接触到案件相关信息,但他们的职务或者职业规范也会限制他们泄露案件信息。 基于以上考虑,我国当然应当将知悉案件信息的当事人(包括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害人)、证人和与刑事诉讼无关的人作为刑法治理的泄露案件信息行为的基本主体。在此基础上,我国还应将因职务或者职业而知悉刑事案件相关信息的人作为从重处罚的主体。 * (一)

文档评论(0)

yanpizhu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