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霸凌现象的社会心理学分析!.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校园霸凌现象的社会心理学分析!.pdf

202 校园心理 2017 年 6 月第 15 卷第 3 期 Journal of Campus Life Mental Health , June 2017 , Vol. 15 , No. 3 · · ·社会心理· 校园霸凌现象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廖雯娟 台湾“教育部”给“校园霸凌”( )的定义是 家庭教养方式与校园霸凌 campus bullying 2 “指一个学生长期重复的被一个或多个学生欺负或骚扰,或 家庭教养方式主要有 4 种:放任型 、溺爱型 、专制型 、民主 是有学生被锁定为霸凌对象,成为受凌学生,导致其身心受 型。不同的教养方式可能培养出不同社会类型 的人。放任型的 到痛苦的情形[1] 。 ”校园霸凌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这让我们 父母对孩子漠不关心,听之任之,孩子可能变得任性、敏感、缺 重新审视教育 、审视社会。 本文试图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对 乏责任心;溺爱型或“尿布型”父母过度溺爱子女 、事必躬亲、 其作出解释。 有求必应 ,孩子可能变得娇纵、自私、缺乏独立性;专制型又称 1 校园霸凌的实质———攻击行为 “暴君型”父母将子女看成附庸 ,要求子女无条件服从自己,对 攻击行为(侵犯行为)是指“违背了社会主流规范,有目 子女严厉 、打骂 ,孩子可能变得懦弱、胆小 、缺乏独立性、不善 的、有意图地伤害或试图伤害他人的心理或身体状态及破坏 交际 ,有些可能种下了“暴君”的种子 ;民主型的父母对子女要 其他目标的行为[2]”。 攻击行为有反社会的攻击行为,也有亲 求严格 ,但是态度温和、尊重孩子 ,孩子可能变得独立 、自主、 社会的攻击行为,还有被认可的攻击行为 。 校园霸凌就属于 乐观 向上 、善于交际 。 反社会的攻击行为,是校园暴力中的特殊形式。 放任型和溺爱型 的家庭教养方式更加容易培养 出霸凌 “暴力是蓄意地运用躯体的力量或权力,对自身、他人、群 者 。 放任型的孩子可能缺乏父母关心,难 以体会爱 ,更容易受 体或社会进行威胁或伤害,造成或极有可能造成损伤、死亡、 社会不 良风气影响,从欺辱他人身上找到存在感 ;溺爱型 的孩 精神伤害、发育障碍或权益的剥夺[3] 。 ”而“校园暴力是指行为 子父母过度保护 ,独立性发展也被阻断 ,通过欺负他人寻求展 人以校园为背景实施的暴力攻击行为[4] 。 ”校园霸凌属于学生 示 的机会, 而且通常他们犯错 了也有父母承担 , 自然有恃无 间的暴力,它具有以强凌弱、长期反复、故意为之、造成伤害 恐 。 的特性。 关于人的攻击行为心理学家从不同角度给出了不同 专制型的家庭教养方式更容易培养出被霸凌者 。 孩子因 解释。 为较为内向、懦弱、少有朋友可能成为校园霸凌者的目标。 同 1.1 从本能论、习性学来解释:弗洛伊德认为人有两种本能: 时,其内心种下 的“暴君”种子有可能被激发成为协 同霸凌者 生本能和死本能。 生的本能使人寻求食物、搭建房屋等,追求 或反击型霸凌者 。 另外 ,家庭是孩子教育的基石 ,孩子会有意 个体和种族的生存与繁衍, 遭遇危害和威胁时进行攻击、反 无意地模仿父母 的行为。有些父母本身缺乏正确的价值观 ,急 击、防卫等;死的本能,促使人摧毁生命,指向内部时会折磨 功近利 ,处事崇尚 自私 、暴力,行为失范必然 向孩子传输暴力 外部时会攻击、伤害他人,死的本能被 的观念。 还有些家庭离异 、家庭“战争”和家暴、棍棒教育等也 自己、甚至自杀,指向 弗洛伊德用来解释人的攻击行为 。 习性学家洛伦茨认为物种

文档评论(0)

小马过河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