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表面等离子共振的原理及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 北京大学单分子与纳米
表面等离子共振的原理及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精神卫生研究所 张瀚迪 学号
摘要: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用于分析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的一项技
术,它利用全反射时入射光可以和金属表面的等离子发生共振的原理,探测生物分子之间
是否发生作用以及反应的动力学参数。该技术 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免疫学、蛋白质组学、药
物筛选、蛋白质与核酸相互作用等各个领域,并获得了许多用其它方法无法得到的动力学
数据。
导言: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是一项用于分析生物大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技术,它可以定性
的判断两分子之间是否有相互作用,比较一种分子与其他几种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强弱,也
可以实时定量的测定分子间相互作用的亲和力参数 (平衡常数)和动力学参数 (速率常数),
甚至热力学参数 (反应的焓)。该技术是利用了物理光学的原理 (下文详述),在研究两分子
相互作用时,将一种分子固定在传感片表面,而另一种分子的溶液流过其表面,两种分子的
结合会使传感片表面的折射率改变,因此检测两分子间的相互作用。1983 年,瑞典
LINKOPING 理工学院应用物理实验室Liedberg 等人首先把它用于 IgG 与其抗原相互作用的
检测[1],并由 BIAcore 公司开发出 SPR 传感器。此后 SPR 传感器的研究与改进迅速发展,
其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也日益广泛。
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的基本物理光学原理:如果光波从光密介质(折射率大)射向光疏介
质(折射率小),比如由玻璃射向空气,且入射角大于临界角时,没有折射光产生,入射光
全部反射回去,这一现象称为全反射。全反射时光波在两介质分界面的行为是什么样的呢?
...
深入研究指出,全反射时光波将透入第二介质 (光疏介质)很薄的一层表面 (深度约为光波
......
波长),并沿界面流动约半个波长再返回第一介质 (光密介质)。透入第二介质的光波称为倏
.. .
逝波。如Fig 1 所示。
..
Fig 1
n1
x
倏逝波
n n
2 1
倏逝波是一个沿 x 方向传播的振幅在 z 方向 (垂直于两介质界面的方向)按指数衰减的
波。倏逝波最后仍返回第一介质,总的来说光的能量没有进入第二介质。
在两介质的界面镀上一层很薄的金属薄膜,薄膜厚度在倏逝波进入第二介质深度之内。
当一束单频线偏振光以大于全反射临界角的某一角度入射时,如果其频率与金属表面振荡的
自由电子 (即等离子)频率一致,则金属表面的等离子就吸收入射光的能量发生共振,这一
现象就是表面等离子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SPR ),此时的入射角称为共振角。激
发表面等离子共振的实质在于光波以倏逝波的形式将能量转移成表面等离子共振波,这时,
反射光的强度和相位均发生剧烈变化[2] 。如Fig 2 所示。
Fig 2. 入射光(incident light )以入射角 θ照
射到 玻璃(glass )与空气(air )的界面,发
生全反射,并产生倏势波 (evanescent wave ).
玻璃表面镀了一层很薄的金,由于入射光与金
膜的表面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编号:生物农药研究中心[2008-8-20], 共9页 - yzxzcom.doc
- 国家自然科学奖申报项目公示 - 四川大学科研院.pdf
- 和7-氨基去乙酰氧基头孢烷酸.ppt
- 超高压处理对牡蛎(crassostrea gigas)杀菌及贮藏品质 - 渔业科学进展.pdf
- 核酸(脱)甲基化与内源甲醛及认知损伤.pdf
- 阳离子聚电解质强化絮凝去除有机污染物的 - researchgate.pdf
- 饲料维生素e含量对美国红鱼生长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 - 渔业科学进展.pdf
- 不锈钢物流管道内表面磁力研磨的回转磁场设计术 - 物流产业大数据平台.pdf
- 院外网页-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 - 联安医院.pdf
- 功能特点:以先进的“冷冻稳定法”从天然草本植物芦荟中提炼而成其 .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