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公谏厉王止谤.PPT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召公谏厉王止谤

〈召公諫厲王止謗〉 國二乙 韋立齊 一、題解 本文選自《國語?周語上》。 講述西周召公規勸周厲王的一段議論。周厲王無道,殘酷的壓制百姓,以致民怨沸騰,紛紛指責厲王。周厲王派巫者監督百姓,使得路人不敢說話,只是以目示意。這種情況下,召公規勸厲王,認為「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只可惜厲王沒有聽從,最後落得流亡彘地的下場。 二、作者 《國語》是中國最早的一部國別史著作。記錄了周朝王室和魯、齊、晉、鄭、楚、吳、越等諸侯國的歷史。上起周穆王西征犬戎(約前947年),下至智伯被滅(前453年)。 關於《國語》的作者是一個頗具爭議的問題,司馬遷最早提到《國語》的作者是左丘明,自古至今學界多有爭論,現在還沒有形成定論。普遍看法是,《國語》是戰國初期一些熟悉各國歷史的人,根據當時周朝王室和各諸侯國的史料,經過整理加工彙編而成。左丘明可能參與了其中的工作。 全書共21卷。 〈周語〉3卷 〈魯語〉2卷 〈齊語〉1卷 〈晉語〉9卷 〈鄭語〉1卷 〈楚語〉2卷 〈吳語〉1卷 〈越語〉2卷 →國語按照一定順序分國排列,在內容上偏重於記述歷史人物的言論。這是國語體例上最大的特點。 三、本文 厲王(名胡,即位三十七年,為國人所逐)虐(殘暴),國人(居住在國都的人)謗(公開指責)王。召公(名虎,周厲王時執政大臣;召,一本作「邵」)告曰:「民不堪(忍受)命(命令)矣!」王怒,得衛巫(衛國巫師),使監(監視)謗者,以告,則殺之。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指國人路上相遇,不敢說話,只是彼此對視一下,以目示意)。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止息)謗矣,乃不敢言。」 召公曰:「是障(阻擋)之也,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川壅(堵塞)而潰(決口),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治理)川者決(疏通水道,除去堵塞物)之使導(導引,通暢),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聽(治理)政,使公卿至於列士獻詩(民間蒐集的歌謠),瞽(ㄍㄨˇ,盲人)獻曲,史(外史,官名)獻書(特定典籍),師(古樂官)箴(ㄓㄣ,文體名,用以勸諫),瞍(ㄙㄡˇ,盲人眼睛無瞳仁)賦(詩歌類文體),矇(睜眼瞎子)誦(背誦典籍),百工(工匠總稱)諫,庶人(老百姓)傳語(傳達建議),近臣(王之左右侍臣)盡規(規勸),親戚(父兄子弟)補察(補過察錯),瞽(太師)、史(太史)教誨,耆、艾(老人)修(整理)之,而後王斟酌(考慮實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 民之有口,猶土(地)之有山川也,財用於是乎出,猶其原(廣坦之地)隰(ㄒㄧˊ,低濕之地)之有衍(平坦之地)沃(能灌溉之地)也,衣食於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敗於是乎興,行善而備敗,其所以阜(豐厚)財用、衣食者也。夫民慮之於心而宣之於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與(跟隨者)能幾何?」 王弗(不)聽,於是國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於彘(晉地名)。 四、段落大意 一、周厲王暴虐,國內百姓怨聲載道,厲王不但不聽召公諫勸,還派人監視訴怨的百姓,因此百姓不敢說話。 二、厲王認為百姓不敢言,是自己止謗的成功,還告訴了召公。 三、召公勸諫厲王,認為百姓的議論是政治好壞的對照,應該鼓勵百姓說話而不是相反,因為「防民之口甚於防川」。 四、厲王拒諫,結果落得被放逐於彘地的下場。 五、文章結構 第一部分(第一+二段): 交代周厲王嚴禁輿論。周厲王對人民任意屠殺,造成了「道路以目」的恐怖局面。 第二部份(第三段): 寫召公勸諫厲王。召公反覆闡明了「防民之口,甚於防川」的道理。召公從四個層次向厲王勸諫。 1.以「防川」為喻,從反面說明「防民之口,甚於防川」的道理。 2.正面講述只有天子廣泛聽取民眾意見,才能「事行而不悖」。召公列舉古代帝王納諫求治的做法,說明要治理好國家,必須認真對待臣民的意見。 3.第三層以「財用從山川出」為喻,說明讓百姓暢所欲言的好處,進一步從正面闡述讓百姓發表意見,「善敗於是乎興」的道理。 4.以設問作結,強調「防民之口」必將造成後患。 第三部份(第四段): 交代事情的結果。儘管召公從正面、反面,舉實例、設比喻地講了一番通俗易懂的道理,但「王弗聽」。可見厲王的昏聵、驕橫,也宣佈了召公勸諫的失敗。最後人民忍無可忍,爆發起義,把周厲王放逐,使他落至萬人唾駡的下場。 六、賞析 本文第三段只是中間一段正講,前後俱是設喻。段落起始,召公即說:「防民之口,甚於防川」。以川喻民,川不可堵,民之口亦不可堵,只有宣民言,疏導民言。此段妙在將正意喻意,夾敘成文,筆意縱橫,精奇之至。 全文以周厲王的「虐」、「怒」、「喜」、「弗聽」為敍述線索,並且與人民的「謗王」、「莫敢言」、「道路以目」和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