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苗族歌棒的历史渊源和音乐文化内涵.docVIP

略论苗族歌棒的历史渊源和音乐文化内涵.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略论苗族歌棒的历史渊源和音乐文化内涵

略论苗族歌棒的历史渊源和音乐文化内涵 【关键词】:歌棒、歌骨、音乐内涵、文字符号 所谓苗族歌棒,是指苗族人民在一根小木棒上琢刻本族独特的象形文字符号,以这些文字符号表达和记录诗歌和歌词内容,这种刻录记载有诗词内容的刻字木棒就称之为歌棒。顾名思义,此种器物既以“歌”为名,则必与音乐、诗歌之唱、咏、颂生息与共。从近年来于黔东南施秉、镇远、凯里等地所发现的歌棒而考论,歌棒的音乐内涵和文化功能,并不止于纯粹的刻录和记载,而且还带有苗族最原始的伴歌乐器的遗痕,在苗族早期的“徒歌”音乐中用于“点明节奏”①。这正说明,歌棒对于我们考察苗族文化特别是音乐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本文拟就歌棒的内容、形态、用途、价值和作用等进行简要的介绍和论述,以期拭去岁月的尘埃,让歌棒光华再现。 一、苗族歌棒的内容 早期苗族歌棒的内容,主要是叙述舅爷把向姑妈索取的聘礼刻在枫木棒上,刻好后,要求姑妈按棒上所刻聘礼数字(日期)逐一交足的过程。这是发生在苗族先民处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时期的故事,这也是今天苗族婚俗的最早起源之一。今天,这一部叙述舅爷刻木向姑妈索取聘礼的歌词被称之为“刻木”歌。歌棒上的文字,也就是那时舅爷向姑妈索取聘礼时刻在枫木棒上的象形符号。文字符号和刻棒流传下来以后,刻棒即成为苗家历代传唱这段故事和苗族婚俗由来的“书籍”和“歌本”。 苗族歌棒上的内容主要是“刻木歌”。苗族“刻木歌”是苗族古歌中的一节,也是苗族“开亲歌”(古歌)中的核心章节。苗族“开亲歌”是一部广为流布的长达几万行的古老婚姻史诗,主要流传于黔东南施秉、凯里,黔西南安龙、贞丰等苗族聚居的区域,是在苗族芦笙会或是欢庆宴席上被苗族人民传唱的酒歌,其中尤以流传中心施秉、凯里等县市场面最大。但是,由于“开亲歌”与其它苗族古歌一样,一唱几十路,一路几千上万行②。一般来说,苗族人民习惯于从头唱起,唱到哪儿算哪儿,或者,从中抽取一两段故事相对完整的章节来,足唱一天一夜或一两天即可。“刻木歌”是“开亲歌”中最为复杂的部分,而一根不到一尺长的苗族歌棒,却完整记载并涵括了“刻木歌”长达千余行的内容,覆盖了“开亲歌”的基本构架,而且,还辐射到了“苗族古歌”、“枫香树种”等其他类别的古歌内容。仅凭此而论,苗族歌棒的信息容载量之大可见一斑。而这个特点,无疑也成为歌棒流传至今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苗族歌棒的形态 比较各地发现的苗族歌棒,在形态上基本遵循着同一种模式,大同而小异。一般所见的苗族歌棒,不论大小长短,除开两端用去0.5cm—2cm作为把柄之外,歌棒中间所有表面均等距离地分为9格,每格中又顺木棒的圆周等距离地分为3小格,也即3个面。格内刻着象形表意文字符号。这些用来表达和记录“刻木歌”内容的符号可能也就是苗族最早的文字符号。苗族歌棒每一格的符号都代表着一大段歌词,它的格序即诵唱顺序基本上都是自下而上,3列(即3个面)都是如此。至于先由正面、侧面或是背面开始则可以自由选择。 苗族歌曲棒所刻文字符号以横、竖、叉、框为主要特征。各个符号所蕴涵和表达的内容,令人感到意味深长。如,白银发光就用“*”表示,牯牛有角就用“┣”表示,活鸭有“Z”表示其在水中浮游姿态,鼎罐要用火来烧,就以“ ”表示等等。这些文字符号既象形又表意,是一种原始古老的雏形文字符号。其中,大部分符号特别是一些表借代性意义的符号,还蕴藏着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内涵。比如,“ ”表示“一个舂米的丫头”,是因为在苗族民间民俗中,用于舂米的磨碾旁常栽立着一根碗口粗上端天然长着根粗枝丫的大木桩,以粗枝作为舂米人的撑扶以轻松持久地做活。又如,“ ”表示“一两篚底银”。篚是一种用藤或竹篾编制成的民族生活用品,属蓝类,外形略似竹篮,一般呈广口圆形,工艺非常精致,外面镀着桐油,是苗族人民传统生产生活特别是礼仪往来使用的工艺品。“篚底银”是一种古老的民族礼仪习俗和婚俗习惯,篚中放置绣花布或衣物之类东西时。须于篚底放上二两白银垫底,即“衣衫带银”之意,以寄寓华丽富贵。辛亥革命后改为银圆,新中国成立后改为放置十二元人民币。这一个符号就蕴含了苗族的生产生活习俗、精湛的民族手工艺、丰富多彩的民族婚姻礼仪习俗等三个方面的文化内涵。可见,这些符号是苗族人传统生活文化信息的载体,是苗族悠久而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凝结与浓缩,苗族人在颂唱和阐述歌棒上的符号所代表的诗歌段时,就是对这些符号所包含的丰富蕴涵进行信息释放和文化解压缩。 三、苗族歌棒的用途 苗族歌棒博大精深、内涵宽广,往往一个符号须十几二十以至三四十行歌词来表达和叙述。苗族歌手经常“木刻随身”以便熟悉和随时使用。苗歌师傅也将木刻存放收藏,以便向来学习者讲解和参阅,同时,也供家人后辈使用。苗族人民在唱那号称“七天七夜”也唱不完的“开亲歌”时,或者直接唱“刻木歌”时,歌手们总是巧妙地带着“歌棒”上

文档评论(0)

小教资源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