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诒让〈白虎通义考〉辨.DOC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孙诒让〈白虎通义考〉辨

孫詒讓〈白虎通義考〉辨 東漢章帝建初四年(79),下詔太常、將,及至諸生、諸儒會於白虎觀,講議《五經》同異,此事跡史稱「白虎觀會議」;而白虎觀會議之卷帙文獻,則有:「白虎通」、「白虎通義」、「白虎通德論」,以及「白虎議奏」、「白虎奏議」等諸多名稱。清代學者分析、比對白虎觀會議事跡與《白虎通》卷帙之關係時,動輒以「正名」方式,解決存在於事跡與卷帙間之若干問題;莊述祖〈白虎通義考〉是典型與濫觴,而孫詒讓〈白虎通義考〉,則是繼莊述祖之後,踵事增華,變本加厲之同名表代作。 本文以孫詒讓〈白虎通義考〉為研究對象,論述層次有三點:首先,略述孫詒讓研究《白虎通》之著作領域;其次,分析〈白虎通義考〉全篇結構,歸納考證成果與主張;最後,商榷孫詒讓〈白虎通義考〉考證之有效性與主張之合理性。 一、孫詒讓研究《白虎通》著作 孫詒讓,字仲容,號籀廎,浙江溫州瑞安人。清道光二十八年生,卒於光緒三十四年(1848~1908),享年六十一歲。 孫詒讓學術著作頗豐,依朱芳圃所編《孫詒讓年譜》附錄「孫氏著述目錄表」,計有:《周禮正義》、《墨子閒詁》、《尚書駢枝》、《逸周書斠補》、《大戴禮記斠補》、《古籀拾遺》、《九旗古義述》、《六厤甄微》、《名原》、《契文舉例》、《廣韻姓氏刋誤》、《札迻》、《永嘉郡記集本》、《大篆沿革考》、《宋政和禮器文字考》、《周禮三家佚注》、《溫州經籍志》、《四部別錄》、《溫州古甓記》、《百晉精廬碑錄》、《溫州建置沿革表》、《籀》等二十三種。朱芳圃《年譜》書前揭章炳麟與梁啟超二先生之評語,王更生折衷二說,贊揚孫詒讓「巋然為有清三百年學術之殿」,「理不空談,必有誼據,皆實學也」,。依前賢整理孫詒讓研究《白虎通》相關著述,概有與〈白虎通義考〉二種。 案是書原稿未見,諸家亦未有言及者。其目僅見於瑞安廣明印刷所之書目中。成書時代無考,姑繫於是年。 《白虎通校補》原書朱芳圃既未得見,亦無人言及,故《年譜》僅存書目。王更生《籀廎學記》整理孫詒讓著述,則是將《白虎通校補》歸為「疑非先生自著為時人誤署者」一類,並以三項理據推論:「《朱譜》採瑞安廣明印刷所之書目,殆為失考,其必非先生自著也明矣。」王更生認為,《白虎通校補》原書既未得見,而《朱譜》單憑瑞安廣明印刷所之書目,便稱「先生撰《白虎通校補》」,考證失實。 〈白虎通義考〉上、下二篇,收錄於孫詒讓雜著《籀廎述林》卷一之中,清宣統元年(1909),《國粹學報》刋印「孫仲容先生遺著」,〈白虎通義考〉上、下二篇即在其中。 二、孫詒讓〈白虎通義考〉考證與主張 孫詒讓〈白虎通義考〉分上、下二篇,王更生分析言:「〈考上〉徵《白虎通義》成書之經過,〈考下〉辨《白虎通義》一書名義。」孫詒讓分上、下二篇,與莊述祖同名之〈白虎通義考〉分「卷帙」與「事跡」二項論述,如出一轍。然而,「成書經過」之「卷帙」與「一書名義」之「事跡」,二者互為表裡因果,區分為二,只是方便說解,其實理據一貫。 孫詒讓〈白虎通義考〉上篇內容,大致可分三項:其一,問題之導出;其二,檢視莊述祖考證得失;其三,申論考證成果與主張;下篇內容,則是以上篇考證所得,分判其他名稱之得失。以下,即以上述四點,分別說明〈白虎通義考〉大意主旨。 (一)、問題之導出 孫詒讓開宗明義指出《白虎通》書名問題所在:「范氏《後漢書》載其事頗詳,而史臣撰集之書,則文三見而各異。」(頁41)孫詒讓引《後漢書》曰: 肅宗紀云:「建初四年冬十一月,下太常,將、大夫、博士、議郎、郎官及諸生、諸儒會白虎觀,講議《五經》同異,使五官中郎將魏應承制問,侍中淳于恭奏,帝親稱制臨決,如孝宣甘露石渠故事,作《白虎議奏》。」(頁41) 依《後漢書》所載,章帝建初四年下詔太常、將、大夫、博士、議郎、諸生、諸儒等,會於白虎觀,講議《五經》同異。會議由五官中郎將魏應承制問,侍中淳于恭上奏講議結果,最後由章帝稱制臨決;此會議進行方式,係仿傚西漢宣帝甘露三年(B.C.51)之石渠故事。白虎觀又稱白虎殿,在未央宮內,因會議在白虎觀處,故所作議奏名之曰「白虎議奏」,李賢(651~684)注:「今《白虎通》。」《隋志》以降通稱「白虎通」;可知,「白虎通」之名乃是以地名書。《後漢書》記此會議議程具體而詳實,並稱淳于恭所奏會議講議資料曰「白虎議奏」,然而,《後漢書》並未以「白虎議奏」之名,一貫統稱此會議資料。孫詒讓續引《後漢書》二段文獻: 班固傳云:「遷玄武司馬。天子會諸儒講論《五經》,作《白虎通悳論》,令固撰集其事。」(頁41) 儒林傳云:「」 《後漢書.班固傳》稱作「白虎通德論」,並明指班固受令撰集;〈儒林傳〉則稱史臣著為「通義」。孫詒讓認為,《後漢書》記載白虎觀會議事跡詳盡,但是對於記錄會議內容之相關資料文獻,則三處稱呼不同,其不同如是,亦是問題之癥結所在。 孫詒讓並引後世如袁宏《後漢紀》云:「建初四年秋,詔諸儒會白虎觀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