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第六章中药的炮制及应用 - 中医药学会.pdf

  1.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六章中药的炮制及应用 - 中医药学会

現代中藥炮製 張永勳 中國醫藥學院 中國藥學研究所 中國醫藥學院附設醫院 中藥局 中藥炮製是以中醫藥基本理論為指導,根據醫療和製劑的要求,對原藥材所 進行的一套加工處理技術。它是一門傳統的製藥技術,古有炮炙、修治、修事之 稱。經過加工炮製後的中藥通稱為“ 中藥飲片” 。凡專門研究中藥炮製的理論、 工藝、規格標準及其發展方向的學科叫做中藥炮製學。 中藥炮製是中醫藥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體現了中醫辨證用藥的特點,對保 證用藥安全、控制藥物品質、提高治療效果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中醫治病用 藥是基於藥物本身的四氣五味、升降浮沉、歸經等性能發揮治療作用的,即以藥 物之偏性糾正疾病所表現的陰陽偏盛或偏衰。但多數藥物須經過特定的炮製以改 變藥性後才能適合治療需要,如大黃生用瀉下作用強,用於腸道實熱積滯,酒炒 後可緩和寒性,並引藥上行,能清上焦實熱,酒蒸後其瀉下作用緩和,具有潤下 功能;炒碳後瀉下作用極弱,並有止血功效。又如地黃,鮮生地長於清熱涼血, 生地黃具有養陰涼血作用;熟地黃則有滋陰補血之功效。另如瀉火解毒用生甘 草,補益心脾用炙甘草,《傷寒論》中的“ 炙甘草湯” 即是方中重用“ 炙甘草” 而命名的,具益氣養血、滋陰復脈的功能,是治療氣血不足,脈結代、心動悸的 著名方劑,但若使方中的炙甘草改用生甘草,則不能達到治療目的,也不能稱其 為“ 炙甘草湯” 了。由此可見,中藥炮製是與中醫辨證論治相互依存的,是在中 醫辨證用藥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長時期來的醫療經驗和現代科學研究都 證明它包含著豐富的經驗並有一定的科學道理,在防病治病中起著重要作用。 一、中藥炮製的起源和發展 中藥炮製起源很早,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是隨著中藥的發現而產生的。當時 人們在生產和生活經驗中,有時會誤食有毒的動植物而產生中毒現象,也有時偶 食某些動植物而減輕或消除疾患,這樣經過長時期的經驗,便對某些動植物的治 療作用逐漸地有所認識,並形成了最早的中藥,故有“ 醫食同源” 之說。炮製則 1 是在有了中藥的基礎上形成演變而成的,特別是和火的發現有著密切關係炮製古 稱炮炙,從字義上講都離不開火。“ 炮” 《廣韻》:“ 裹物燒也” 。《古史考》: “ 古者茹毛飲血,燧人氏鑽木取火,始裹肉而燔之曰炮” 。“ 炙” 《說文》“ 炮 肉也,從肉從火” 。由此可知,“ 炮炙” 最早曾用於食物烹調,用火熟食的方法 會很自然地運用到醫藥上,即是最初的炮製。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中藥的炮 製技術也不斷地豐富和發展,除火製外,又有水製、水火共製和其他製法,其內 容早已超越了“ 炮” 和“ 炙” 的範圍,並終於形成一套較完整的傳統製藥技術。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我國現存的第一部醫書《黃帝內經》中就有關於炮製的 記載。《靈樞‧ 邪客》篇:“ 飲以半夏湯一劑……沸置秫米一升,治半夏五合” 。 其中“ 治半夏” 即經過炮製的半夏。又《素問‧ 繆刺論》:“ 鬄其左角之髮,方 一寸,繙治” 。所謂“ 繙治左角髮” 即今之血餘碳。 到了漢代,對炮製有進一步的認識和發展,我國最早的藥物學專著《神農本 草經》序例寫道:“ 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殺者。” 指出了對有毒中藥的炮製 原則。1973 年,長沙馬王堆漢墓中出土的帛書《五十二病方》中,對中藥炮製 的記載比《黃帝內經》和《神農本草經》中的記述更加詳細。方中不僅有“ 炮、 熬、煮、炙、 ……。” 等炮製術語,而且有操作過程的記錄,該書所列舉的炮 製工藝內容,可以認為是我國現存醫學文獻中最早的記載。漢代名醫張仲景很重 視藥物的炮製,他在《金匱玉函經》證治總例中指出:“ 有須燒煉飽炙,生熟有 定,或須皮去肉,或去皮須肉,或須根去莖,又須花須實,依方揀來,治削,極 令淨潔” 。在《傷寒論》及《金匱要略》兩書中更載有去節、去心、去皮、去翅 足、碎、擘、破八片、炮、炙、熬、洗、泡、浸、燒存性等多種炮製方法。這些 記載,可以反映出當時中藥炮製的基本內容。 在南北朝劉宋時代,我國第一部炮製專著《雷公炮炙論》問世,作者雷 總 結了劉宋以前的炮製技術,書中所記載的炮製方法頗為完備,與《傷寒論》相比 有較大發展。例如水製法,《傷寒論》只記述洗、泡、浸,而《雷公炮炙論》則 在浸法上進一步發展為水浸、鹽水浸、蜜水浸、米泔水浸、漿水浸、藥汁浸、酒 浸

文档评论(0)

magu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4000711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