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西南商业发展与乡村社会:以清水江下游三门塘寨.docVIP

清代西南商业发展与乡村社会:以清水江下游三门塘寨.doc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清代西南商业发展与乡村社会:以清水江下游三门塘寨.doc

  清代西南商业发展与乡村社会:以清水江下游三门塘寨 [内容提要]清代清水江流域的商业化发展,是一个以木材釆运贸易为主要特征的社会历史过程。本文以清水江下游三门塘寨刊有的各类石碑为主要材料,通过对其乡村社会生活的描述及村落社会历史衍变过程的梳理,从一个侧面来考察清水江流域的木材贸易与乡村社会变迁的内在关系,从而揭示商业发展对清代西南地区的经济社会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关键词]清代;清水江;木材贸易;三门塘 清代中央王朝对西南地区拓殖和经营的重要举措之一,是雍正年间开辟“新疆”,这使得贵州东南部一带进入了帝国版图,而清水江流域的木材采运贸易也渐次纳入由沅水经洞庭湖与长江水系连接的全国性市场网络。清水江两岸的村落和地方社会由此产生了或隐或显诸多变化;围绕清水江流域木材贸易活动的展开和现实经济利益的争夺,这些沿岸的许多村寨都进入到历史文献的记录和我们研究的视野中。在贵州省锦屏县和天柱县一带的清水江下游,因历史的原因被界分为内江和外江,光绪年间官府确立了内外三江共同开设木行经营木材贸易的制度,锦屏的茅坪、王寨(今锦屏县城)、卦治称为内三江,而紧邻的天柱县清浪、坌处、三门塘则称为外三江。本文将要讨论的三门塘寨,即为外三江之最下游者,其在清代中后期清水江流域的木材贸易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三门塘是个杂姓村寨,王、吴、刘、谢等为寨中大姓。本文以三门塘寨刊存的各类石碑为主要材料,通过对清代清水江下游村落社会历史衍变过程的梳理,从一个侧面来考察清代西南地区的商业发展与乡村社会变迁。 [收稿日期]2003-05-31 一、姓氏与村落 三门塘寨始建于何时,已不可考。从明洪武二十四年置天柱所,到万历二十五年改所为县,三门塘或均属天柱所辖。现存较早的一方碑铭,是万历三十九年主要由该寨谢姓施银修桥的《兴龙桥》石碑,其铭曰:“今据大明国湖广道靖州天柱归化二图清水江三门塘梁溪口石桥乙座”。①是以知三门塘至少从这时起,已被纳入天柱县图、里、坊、厢的里甲系统之中。 较早提及三门塘寨各大姓氏的,是该寨南岳庙刊刻于乾隆三十四年的“三姓众等同立”的《庙坊碑记》,碑文中有云: 吾辈倡首王汝宏,生员谢光龙,信士王 甫山、吴君胜、王达先等,于承祭间,每思神 为人主,吾人尚有栋宇之居,而神反无栖托 之所?三姓云集,均曰唯唯,一诺而前唱后 和,乐捐余金材木,于辛巳冬,遂穷匠氏以 经营,而古庙复兴焉!②碑石还铭刻了捐资者的姓名,其中王姓101人、吴姓22人、谢姓19人。我们尚不清楚何以三门塘的另一大姓刘氏没有参与该庙坊之修建,因为这时的刘姓显然已经是三门塘的一个大姓,比如乾隆三十二年的《次修渡船碑记》就由“生员刘士鳌谨撰”,而且碑中也有众多刘姓人名。 田野调查中报道人提供民间关于三门塘之得名三种说法:一是这里的一条河冲有几十个鱼塘,而这个寨子旧有三个寨门,故称三门塘。二是历史上王、谢、尹三姓最早到这里开发定居,三姓就是三氏门宗,于是就以“三门塘”名寨。三是相传王姓祖先最早迁来此地,他是清水江下游湖南黔阳三门潭的人,按照湖南人的口音,“潭”与“塘”同音;他本来是以船为家、沿江打渔,逆水而上来到这里,后来娶妻生子,就在岸上起房安家。于是人们提到这里时,就称三门潭打渔那个人住的那个地方,三门塘慢慢地也就成为寨名。③很明显,这些传说中有一种以王姓为中心的倾向。王姓今为三门塘最大姓氏,因而产生这样的村寨发源的记忆似乎不难理解。 在三门塘寨头,有王姓的宗祠“太原祠”,据称兴建于乾隆初年,后毁于咸同之际的战乱,至光绪三十四年重建。同样还较完整的保留在三门塘寨中的刘氏宗祠,也是建于乾隆、毁于咸同,重建于光绪初年,民国年间整修为中西合璧的建筑外观。④然而,又据三门塘刘氏族谱及口述资料,刘姓先祖中名刘节(又名伏保)者,于清道光年间始自黎平府铜鼓徙居三门塘,光绪初年,刘节率其子孙创建刘氏宗祠以祀其始祖。⑤我们无意在此考证相互矛盾的两说的可信度究竟如何,也无法厘清三门塘刘姓迁徙发展的历史脉络;对照遗留下来的碑铭材料,倒是使我们对后来以刘家祠堂统一起来的三门塘刘姓人众,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对村寨公共事务的参与,及其所反映出来的与其他姓氏人群的复杂互动关系,可以有更多一些的认识和理解。 或者前述王、吴、谢“三姓众等同立”的《庙坊碑记》只是一个例外,也未可知;只是尚需材料的发掘以资进一步的考证。我们看到,同样是捐修,嘉庆二年重建兴隆庵,则是集全寨各姓人众之力完成的,“为首信士王通一,生员刘占魁,信士刘渭、王邦先、吴必杰、刘修身、王通慧、王相朝、王通古、谢名佐”,庠生王政三所撰《修 庵碑记》云: 兴隆庵,古永福寺旧迹也。明万历间,建于亥把冲口,梵宇森严然,立庵以尊佛,兼以之而培风水焉。余村自钟灵山发脉,蜿蜒奔赴,凝结与东北中者,后龙未续,缺陷颇多。及我朝康熙十有二年,爰历坤舆,卜宅于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