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强地震与弱地震起始波相探讨(III)
強地震與弱地震起始波相探討 (III)
馬國鳳 林彥宇
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
郭鎧紋 陳達毅
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
摘要
了解集結及破裂傳遞的物理過程有助於了解板塊邊界斷層為何較為脆
弱,特別當動態弱化機制具有重要影響力時。此外,藉由活斷層鑽探與觀測小範
圍重複地震,我們能夠觀測規模 M~1或更大的地震的近場現象,這可為地震源的
研究帶來新的視野。深達 1.3 公里的井下地震儀有著減少地面雜訊干擾,保持波形
完整的特性,對於瞭解斷層如何產生不穩定與動態破裂傳遞的起始過程有著莫大
的幫助。 TCDP 井下地震儀觀測目前已完成儀器修正,並以人為方式檢視紀錄,依
照品質及波形特性進行分類,至今已完成 2006 年 11月至 2007 年 4月的資料檢視。
井下地震儀地震數量進行統計後則發現微地震多發生在構造滑脫面下,沿車籠埔
斷層滑移帶的無震帶,為斷層帶在孕震過程中應力鎖住的現象。位於斷層帶的井
下地震儀,能有效的了解地震斷層活動,對於活動斷層的行為及微震活動能有更
清楚的理解。此外,2006 年 12 月 26 日紀錄著屏東外海地震的地震序列,作為小
地震至大地震起始波相的探討,但對於衰減及路徑修正,則仍需利用近地地震分
析。我們針對 TCDP 井下地震儀觀測的群聚地震做分析,但可惜的其地震規模皆
類似,並無太大的不同。分析中顯示較小地震第二事件( )似有較緩的起始波形。但
此類似研究仍需持續進行,在持續偵測群聚地震,以波型比對(correlation)的方法
得出較小地震,得出群聚地震不同地震規模系列的起始波相,在去除路徑及衰減
效應後,結果亦顯示較大地震有較陡的起始波相,暗示強地震與弱地震起始波相
的不同。
135
壹、簡 介
了解集結及破裂傳遞的物理過程有助於了解板塊邊界斷層為何較為脆弱,特
別當動態弱化機制具有重要影響力時。此外,藉由活斷層鑽探與觀測小範圍重複
地震,我們能夠觀測規模 M~1或更大的地震的近場現象,這可為地震源的研究帶
來新的視野。理論上,除了在斷層帶鑽井孔內設置地震儀外,在緊接斷層滑移帶
的地表放置儀器也能理想地監測到斷層位移、變形、孔隙壓力以及滑移產生的熱
能等。在震源附近數百公尺內設置感應器便可完成許多近場的觀測,短距離內,
小規模地震 (M ≧0)的波形振幅會比遠場來得明顯許多,且穩定的應變在井下應
變儀也會有良好的解析度。
了解斷層如何產生不穩定與動態破裂傳遞的起始過程,有助於了解地震如何
發生。近年來提出,規模 Mw=1~8的地震,在破裂一開始可觀察到一段期間,地
震矩明顯緩慢地增加,此便為地震集結相 (Iio, 1992 、1995 ,Ellsworth and Beroza,
1995 、1998 ,Beroza and Ellsworth, 1996) ,而非破裂集結與成長等自相象的模型包 (
括動態裂隙成長標準模型 ) (Kostrov, 1964)。雖然目前已提出一定範圍的假設用以解
釋地震前的緩慢開始,遠場的觀測更證實了確定地震集結相是否代表一系列的小
地震的不足,也就是動態延展裂隙模型可能應用,或假若它代表了一個由微震 (穩
定) 滑移到動態破裂之間的過渡區,如同實驗室與理論破裂起始模型所要求的
(Dieterich, 1992 ,Ohnaka,1992) 。有關集結過程的觀測造成井孔近場通過接近或穿
透活動斷層的運震帶深度有可能解決此過程,當他們沒有因為衰退或散射而扭
曲,便有足夠資料來解釋。地震破裂的物理機制也是近年來密集討論的主題 (如:
Heaton, 1990 ,Brune et al., 1993 ,Melosh, 1996 ,Peyrat et al., 2004 ,Harris, 2004)
此研究的成果將提供以上破裂物理機制重要的觀測依據。
貳、井下地震儀儀器觀測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