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东南亚民居建筑类型探究
东南亚民居建筑类型探究摘 要:东南亚民居建筑是世界建筑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既是东南亚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又是东南亚地域文化的重要表现和社会历史的主要见证。文章试图引入生物学的研究理念,寻找东南亚民居建筑的传统基因。总结形式多样的民居建筑形态,以期对东南亚地域性现代建筑的创作有所启示。
关键词:东南亚;民居建筑;基因类型
中图分类号:TU-8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0)11-0081-07
1引言
建筑文化学者阿摩斯(Amos Rapoport)在《宅形与文化》中认为:“建筑类型的区别在不同地区是文化仪式、生活方式、社会组织、气候和地学,以及材料和技术可能性之间差异的证明。而古今相似性的证据,不仅与部分或全部的地区因素相符合,而且与人性欲望一些恒常因素相一致。”东南亚民居形式多样,类型丰富,本文正是注意到这种“异中有同”的辩证关系,因此,着力从民居基因、建筑地形两种方式上概括东南亚民居的类型特征。
2 因构成型:东南亚民居的基因类型
通过将生物学理念引入建筑学研究,我们可以认为建筑是不断演化生长的。建筑通过不断的生长演化,逐渐形成了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基因类型(C-enotype)”,并展现出一种具有个性和类型丰富的建筑形态,这种建筑形态就是建筑中的“显型(phenolype)”在环境、历史、族群、文化等各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以千栏为结构特征的民居建筑在东南亚随处可见,是东南亚民居建筑的主要类型。通过研究,我们认为东南亚民居建筑的基因类型是“干栏”。尽管干栏不是东南亚唯一的民居建筑形式,但作为“基因类型”,它最能反映东南亚民居建筑的特性,是无数代东南亚人乡土智慧的物质表现。干栏作为东南亚民居建筑的主要类型,其形成经过了漫长的历史过程,跨越了人类从穴居到巢居,从巢居到千栏居,最终又从简单的干栏居繁复变化,成为了精美的高脚屋。
2.1从穴居到巢居
据研究,洞穴是人类最早的居所,是人类最早的栖息方式。东南亚先民也不例外地择穴而居,越南东山铜鼓文化。泰南的佛统(Nakhon Pathon)、乌通(u-Thong)、猜耶(chaiya)、西势洛坤(Nakhon si Thamarat)等地的考古发现以及印度尼西亚“穴居矮人”等考古发现都证明了这一点。先民们的这种择居意向,除了考虑阳光的照射、气候的变化、位置的适宜、通风采光等条件外,还要考虑洞穴外面的水源阔地,以便于采集、捕鱼或狩猎。但是当冰川撤回到北方,气候逐渐变得温暖潮湿,冰河消融让大部分地区的土壤肥沃显露,大批畜群离开平原远去的同时,人类也不得不离开自然洞穴这一天然“子宫”,开始了新的、漫长的发展历程。
早期人类离开洞穴之后,首先出现的是巢居。研究表明,巢居的分布地区,主要为东南亚、大洋洲及南美洲,包括中国西南部、中南半岛、马来群岛、巴布亚、印度南部雅哥(Jagor)的哥尼卡拉(Konikarar)人、拉彼克(Lapicque)的曼道威(Mandower)人、尼尔歧利(Nilghiri)山脉东部的伊劳拉(lraula)人、阿萨姆(Assam)的加罗(Garo)人,南美洲的科隆比(Colombie)、太平洋海岸的的绰科(Choco)、阿特拉托(Atrato)河下游、俄楞诺克(Orenoque)河口的瓜拉乌诺(Guarauno)以及巴西、秘鲁、玻利维亚交界的阿马豪阿卡(Amahouaka)等等。学者们大致推测,在当时森林蔽野、猛兽横行的自然环境中。中国西南地区和东南亚先民们受到鸟类在树权上构筑巢窝的启示,于是仿照鸟类筑巢的方式,用树权、阔叶及草类在树上构搭窝棚以居住(图1),这样,既可防止毒蛇猛兽的伤害,又可避免潮湿瘴气的侵蚀,保护人们的生命安全和健康。这种“巢居”的现象,后人认为是最初的人工营造住屋。目前,在东南亚地区还可以找到这样的巢居形式,如柬埔寨那塔纳基里森林中的波鲁族和格楞族青年男女的“树屋”。(图2)
2.2从巢居到干栏居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也进一步增强,“依树积木”的方式逐渐不能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他们需要从树上走到地面。于是,东南亚先民们又在前期“依树积木”的启发下,经过长期探索,砍伐较大的树木,在地面上立柱架木,编竹扎茅,营造成底部架空、人居上层的住屋。这种普遍的居住形式,被命名为“干栏”。关于中国南部以及东南亚地区的千栏居,中国载籍向来不乏记载,见表1。
从上表可知,当时人们暂时的定居地基本选择在临近河流、溪谷和森林的地方。最初的千栏也极为简单,一般由四根细小的树干或木柱支撑,屋体由木块、竹块、篾席组成,茅草覆顶,居住空间狭小,仅能满足遮风避雨的基本需求。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