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内蒙古农村牧区养老保障现状、问题及政策建议
内蒙古农村牧区养老保障现状、问题及政策建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牧民的生活质量与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农村牧区各项社会事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这是不容置疑的。但应该看到另一个事实是,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牧区社会保障始终处于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边缘,农牧民游离于社会的保障网外,他们的生、老、病、死基本上由个人或家庭来承担。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特别是非农化与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牧民也同样面临市场风险和程度同等的生活风险,对社会保障的需求也大大提高,而目前以城乡属性分层社会保障的做法既不合理,也不公平。建立和完善农村牧区社会保障制度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本文仅就内蒙古农村牧区养老保障现状、问题进行了研究探讨,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内蒙古农村牧区养老保障现状
我区农村牧区养老保障制度已有40多年的历史,农村牧区养老一直遵循以家庭为基础和主体,辅之以集体供养、群众帮助和国家救济的原则,使农村牧区各类老年人都能得到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安度晚年。
1986年民政部在农村部分富裕地区开始了社会养老保险的试点工作,1992年在试点的基础上制定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基本方案》并在全国实施。我区农村牧区社会养老保险工作从1992年开始试点,1996年全面推开,至1998年全区12个盟市中,乌海市因当时没有农业人员,乌兰察布市因农村贫困人口比例较大没有开展工作,其他10个盟市、63个旗、977个乡镇、7919个嘎查村开展了农村牧区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共有近100万农村牧区居民参加了养老保险,约占农村牧区人口的7.1%,积累基金1.16亿元。2000年按照国务院有关意见停办了农村牧区社会养老保险工作。
截至2005年底,全区参加“农村牧区社会养老保险”计划的农牧民人数下降为80万人(其中有近1万人领取养老金,有近20万人退保),加上国家供养的“五保”老人(2005年统计全区“五保”供养人数为54560人),总数约有85万人(不到农牧业人口的7%)。从而可以看出目前我区90%以上农村牧区人口的老年保障,几乎全部依靠家庭保障。
二、内蒙古农村牧区养老保障存在的问题
(一)家庭养老保障面临的问题
随着城镇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牧区富余劳动力不断向城镇转移,农村牧区面临的人口老龄化压力与日俱增,传统的家庭养老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一是农村牧区人口的老龄化日趋严重。从1982―2000年,全区65岁及以上老人的比重从3.59%上升到5.35%,2005年农村牧区60岁以上老人的比重为6%,预计到2010年前后,农村人口老龄化的程度将比现在高出2―6个百分点。二是农村牧区家庭结构日趋小型化。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农村牧区家庭结构出现了小型化的趋势。1990年农村牧区居民户均人口为5.00人,2003年下降为3.93人。家庭小型化使农村牧区老年人“养儿防老”的压力增大。这种压力一方面表现为经济供养,另一方面是与父母分开居住,越来越多的老年人独自生活。三是土地保障功能弱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牧民拥有了土地使用权,但没有所有权。这不利于农村老年人利用土地所有权的置换为养老提供一定的保障。由于土地比较收益不断降低,土地在农牧民家庭总收入中的比重不断下降,进一步降低了土地的保障功能,农牧民难于完全依赖土地实现养老保障。四是农村牧区劳动力流动的增强,迅速变化的外部环境,弱化了家庭的内聚力,也淡化了孝敬老人、赡养父母的传统观念。
(二)农村牧区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1.农村牧区社会养老保险筹资模式单一。1992年民政部制定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方案中确定的缴费原则是:“坚持资金以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支持。”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基础薄弱,根本无法兑现集体补助和国家给予的政策支持,绝大多数普通农牧民得不到任何补贴,在这种资金筹集方式下的农村牧区社会养老保险实际上是一种强制性储蓄和鼓励性储蓄。既未体现“社会保险”,也未体现“社会共济”,名不符实的“养老保险”使农牧民难以接受和认同。
2.基金保值增值困难。《基本方案》明确规定了“基金是以县为单位统一管理,主要以购买国家财政发行的高利率债券和存入银行实现保值增值”。在全国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初期,民政部要求全国各地农保资金全部汇往民政部的专用账号统一运营,以年复利12%―16%的高息增值。然而,受到金融市场的冲击,1997年底民政部将所有的农保基金连本带息返还各地。由于缺乏合适的投资渠道,有关部门一般都采取存入银行的方式。与此同时,由于近10年来,国家连续8次下调银行存款利率,1年期和5年期的利润由1997年10.9%和13.86%下降到2003年的1.98%和2.79%。受其影响,农保个人账户计息标准由最高时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