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2年 4月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Apr.2012
第2期 总第 102期 JournalofShandongWomen’SUniversity No.2Ser.No.102
· 性别平等理论研究 ·
中国女性伦理文化的历史传统、近代转型与未来发展
屈振辉 ,周红金
(湖南女子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摘要] 女性伦理是性别文化和伦理道德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女性伦理文化以男权主义为其生成背景,具
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鲜明的中国特色。时至近代,中国女性伦理文化在西方思想和女权主义的冲击下,在中国社
会 自身发展动力的推动下发生了重大转型,从而也奠定 了现代 中国女性伦理文化的基本雏形。进入21世纪,中
国女性伦理文化又面临着未来发展 问题 ,何去何从成为中国女性伦理文化研究的新问题。
[关键词] 中国女性伦理文化;历史传统;近代转型;未来发展
[中图分类号]C913.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838(2012)02—0001—05
HistoricalTradition,ModernTransitionandFuture
DevelopmentofChineseW omen’SEthicCulture
QUZhen—hui,ZHOUHong-jin
(HunanWomen’SCollege,Changsha410004,China)
Abstract:W omenethicsiSthecombinationofgendercultureandmorality.TakingmaleChauvinism asitsback—
ground,ChinesewomenethiccuhurehaslonghistoryanddistinctChinesecharacter.Tillmoderrltime,swepedby
western ideologyandfeminism,drivenbysocialdevelopment,itencounteredgreatchanges,thusitlaidfoundation
formodem Chineseethicculture.Entering21stcentury ,facingfuturedevelopment,itsdirectionbecameanew
questioninChinesewomen’Sethicculturestudy.
Keywords:Chinesewomen’Sethicculture;historicaltradition;modem transition;futuredevelopment
性别之分是所有高等动物的重要特征,它也是 社会逐步过渡到父系社会之后,在私有制和阶级国
人类性别文化产生的自然基础 。性别在道德起源过 家出现后道德得 以正式确立。道德从其产生时起就
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在原始人那里,道德最初就 以男权主义为其生成背景,这在人类社会特别是中
是 以各种生产的禁忌和性交的禁忌的形式出现的, 国社会表现得最为明显。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实质
它最初形成在氏族 内部禁止通婚、由两个相互通婚 其实是男权主义文化,至少也是男权主义 占据着主
的氏族组成部落的时代”…(P4。人类在历经母系 流地位的伦理文化。而中国女性伦理文化则是在这
收稿 日期:2011—12一Ol
基金项 目: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 目“从 乡‘村女校’走向湖湘女校:江永女书传承机制研究”(项 目编号:l1YBA169)
作者简介:屈振辉,男,湖南女子学院副教授,湖南师范大学访问学者;周红金,男,湖南女子学院讲师。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