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地中四井柴达木石油工业里程碑
地中四井柴达木石油工业里程碑有了地中四井,才有了冷湖油田,青海石油勘探局才改名为青海石油管理局,冷湖才成为局机关所在地。冷湖油田是青海油田在柴达木盆地第一个获得高产自喷井并且形成一定原油生产规模的油田,也是柴达木最早为国家做出贡献的油田。冷湖油田的发现,展示了青藏高原有油气富集区的前景。国务院为此批准设立冷湖市,从此中国地图上西北荒凉地段的柴达木盆地出现了一个备受关注的石油基地。
地中四井,是青海油田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也是柴达木石油工业的里程碑。
地中四井位于冷湖油田。冷湖油田位于青海省柴达木盆地北缘构造断裂带西北端,东邻赛仕腾断陷,西接昆特依凹陷。冷湖平均海拔2750米,全是戈壁、荒漠、荒山、盐碱地。常年缺氧少雨,年降雨量仅有17.8米,年蒸发量高达3319.5毫米,昼夜温差相当大,风季长,风沙大。1958年,青海石油人就是在这种恶劣的自然环境中打出地中四井,发现了冷湖油田。
冷湖油田的诞生,还得从头说起。
挺进柴达木
1954年3月,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总局在西安召开的全国第五次石油勘探会议上,决定派遣石油地质队伍深入柴达木盆地进行地质堪察。当时管理总局局长康世恩指出:根据1947年关佐蜀、周宗俊等人进行的地质路线调查所提供的线索,普查工作首先从油砂山一带开始。会后,石油管理总局地址局在所属的陕北、酒泉等地的勘探单位中,组建了一支484人、平均年龄只有25岁的柴达木石油勘探大队,包括6个地质小队、一个重磁力队、一个三角测量队和一个手摇钻井队。从长年失修的南疆公路,骑着骆驼,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护送下,挺进柴达木盆地西部,开始进行石油地质普查工作。
八百里瀚海无人烟
在柴达木进行野外地质工作极其困难。当时除了西部昆仑山、阿尔金山南麓的个别地区有水、草外,其余都是不毛之地,人们是这样说的:“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南昆仑,北祁连,茫茫瀚海八百里,八百里瀚海无人烟。”在一马平川的戈壁滩上,只能以骆驼为主要交通工具,每天带干粮和淡水出工。一旦供应受阻或者失去联系,就没有水喝,没有饭吃。有的勘探队员为了保存实力,曾用小便解渴。一旦迷路,只能露宿在戈壁滩上。由于气候变化无常,有的石油勘探队员在狂风沙中因寒冷或迷路,献出了生命。1954年,石油地质大队一直到冬季才收工。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凭着榔头加罗盘,靠“构造加油苗”的方法,发现了比较完整的地质构造18个、油苗9处,查明了盆地西部第三系含油层系分布很广。由此确定了可以在盆地西部的有利构造上进行钻探,争取突破,然后向中部、北部推进的计划。
发现储油构造
由于在西部发现众多储油构造,增强了在柴达木找油的信心。1955年,燃料工业部从陕北等地调集4000多人进军柴达木,并成立了青海石油勘探局,由张俊任党委书记兼局长,开展了更大规模的地质普查和局部详查、细测工作。同时地质部派出632柴达木石油普查大队,在盆地开展工作的科学院也组成柴达木石油研究队进入盆地开展石油地质研究。这三支石油地质力量互相配合,当年又先后发现99个可能的储油构造。
1955年,632地质队一分队发现了从冷湖一号到冷湖七号7个构造,形成一个构造带,接着对这些构造进行了地质概查。1957年,沿袭“构造加油苗”这个方法,对冷湖四号构造进行钻探,发现了工业油流。接着,青海石油勘探局在632地质队工作的基础上,对冷湖五号构造进行了钻探。五号构造比较完整,高点部位没有油苗。当时分析认为地面无油苗,可能是因为保存良好,油层不曾受到破坏。这些构造若能获得油流,较“构造加油苗”的方法所找到的油藏更为理想。这个认识的提出,使在柴达木石油勘探的认识和方法上有了提高。
地中四井喷油
部署在冷湖五号构造高点上的地中四井,在冷湖钻探大队大队长胡振民的指挥下,于1958年8月21日,由1219钻井队施工开钻。当年9月13日,钻达650米后发生井喷,喷势异常猛烈,原油连续畅喷三天三夜,一天的喷油量高达800吨左右。冷湖探区组织人员筑堤储油,原油汇集成湖,连野鸭也误把油湖当成可以觅食的水域,纷纷飞下来,结果被原油粘住了翅膀,成了钻井工人的美味佳肴。
据老石油人李天福回忆,1958年9月13日中午12点,他们正在冷湖四号构造中十二井施工,突然接到区队的紧急通知,施工人员全部到地中四井去抢险。一群石油人放下手里的活,顾不上吃中午饭,开着通井车向五号构造疾驶而去。当时,他们不知道地中四井的确切位置,到了五号,远远的就听见了井喷的嘶鸣。他们就循着声音赶到井场。只见天然气笼罩着井场,一条黑色油龙拔地而起,直冲云天,又泼洒下来,井口周围方圆四十米已被淤积的原油和天然气包围。人是无法接近的。负责现场指挥的总工程师刘树仁立即组织人员抢装井口装置。第一次冲上去的是马文才、黄福成等六个人。他们刚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