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对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职工群众生产生活情况调查.doc

对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职工群众生产生活情况调查.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对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职工群众生产生活情况调查

对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职工群众生产生活情况调查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自上个世纪50年代开发以来,为国家的建设做出了宝贵的贡献。林区的职工群众和林区的林木资源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自从1998年国家实施天保工程以来,由于国家林业政策的调整和大兴安岭林区资源危困加剧,林区的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凸显。林区人民的生活前景怎样?林区如何发展?这个问题不仅仅关系到林区人民的生活,更关系到我国北方的生态建设和国家的经济安全。 一、林区职工群众的生产生活状况十分艰苦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的经营总面积10.6万平方公里,占呼伦贝尔市25.3万平方公里的41.7%;林区的人口约为50万人,占呼伦贝尔市271万人的18.5%;2004年林区的在岗职工人数约为19.1万人,占呼伦贝尔市在岗职工37.9万人的50.4%;2004年林区创造的经济总量(GDP)大约为20.2亿元,已占到呼伦贝尔市经济总量的261.8亿元的7.7%。可见,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在呼伦贝尔市甚至内蒙古自治区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没有林区的发展就谈不上呼伦贝尔市的发展,没有林区人民的小康就谈不上呼伦贝尔市人民的小康。 目前林区人民的生活已经是下拉呼伦贝尔市人民生活有关指标的重点地区和主要因素。以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19个县团级林业局(森工公司)中资源和生产生活状况最好的根河市(县级市)境内的5个林业局为例:2004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6840元,仅为呼伦贝尔市13971元、内蒙古自治区13324元和全国16024元的50.0%、51.3%和42.7%;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接近5000元,仅为呼伦贝尔市8228元、内蒙古自治区9137元和全国10493元的60.8%、54.7%和47.7%。从以上几组数据中可以看出,林区职工群众的收人是非常低的。他们中的很多职工群众都生活在当地的贫困线以下,根河市域内5个林业局共有享受低保待遇的人口9702人,占根河市全部享受低保人口22561人的43.0%。 林区职工群众生产生活环境极为艰苦,目前虽然原木的采集、运输已经基本实现机械化,但在每年仅5个月的生产旺季,工人根本没有节假日,他们住的是简易工棚,喝的是雪水,每天要冒着零下30―40~(2的严寒工作10小时以上。林区职工有近三分之一还居住在上世纪70年代建造的低矮的”板夹泥”房子,取暖、用水等基本生活条件都得不到保障。因企业转制造成的职工下岗、因生病和子女升学而进入贫困线的人数也是当地这个群体的主流,给当地的社会稳定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并引发多种社会矛盾。 二、造成林区职工群众收入低和生活贫困的主要原因 (一)实施“天保工程”的影响 天保工程是林区实施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但由于政策的原因,林区没有形成后续的替代产业。木材产量的减少直接造成了生产力的过剩,产生了职工增收难和大批的职工下岗。据统计自1998年以来,根河市国有企业每人给予工龄补贴2万元左右一次性下岗买断的12310名职工中,五个林业局就多达9461人,占77%。 (二)林业管理体制落后,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根河市五个林业局实行的还是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政企不分,政事不分。内蒙古大兴安岭林管局对下属企业管理过多,根河市5个林业局在企业效益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还要向其上级林管局每年交纳2亿元的资金,以维持庞大的林管局的运转。另外,企业办社会严重,每个林业局都有自己的公安、学校、医院、广电等事业单位。这些沉重负担,使企业不但无力扩大再生产,也缺乏竞争力,使企业难以正常发展。 (三)国家对解决“三林”问题的困难程度认识不足 对“天保工程”实施后的成绩过于乐观,没有像“三农”问题那样引起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重视,造成了对林业取得多,给予得少,更谈不上大规模的投资和反哺。所以说,“三林”问题既是一个历史问题,也有现实的原因。 (四)林区职工群众思想观念滞后 由于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和林区职工长期生活在边远的深山老林,形成了林区职工群众思想封闭、不思进取的扭曲的思想观。他们感觉每月能挣300―500元钱就很满足了,“小富既安,不富也安”的思想在他们头脑中“根深蒂固”。 三、对解决“三林”问题的建议 建议国家在解决“三农”问题的同时,也要高度重视以林业、林区、林工为主要内容的“三林”问题,出台有关政策,尽快解决“三林”问题。 (一)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对待和认真解决“三林”问题 国家既要从战略上、宏观上制定解决全国林业问题的办法和发展全国林业的政策措施,也要根据我国林区各地差异巨大的特点,制定不同的办法和措施。 (二)国家在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不能牺牲“三林”利益,而应反哺林业 参照一些发达国家的林业政策,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