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互动性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体现.docVIP

师生互动性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体现.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师生互动性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体现

师生互动性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体现摘 要: 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告诉我们,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包括教师、学生及教育影响(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最主要的关系。教学论也强调,教学是相互联系着师生双边的活动。因此,教学过程实质也就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关键词: 互动; 师生; 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3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1-0185-01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既是对满堂灌教法的一个挑战,也是新课改背景下课堂科学性、人文性的具体表现。它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而且,师生互动的落点主要体现在学生身上。在课堂上如何做到“师生互动”呢?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笔者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良好的课堂氛围是师生互动的先决条件 一堂成功的课,首先表现在轻松的课堂气氛上。教师面对的永远是年轻的学生,一届届的学生他们的口味总是惊人的相似,他们总是喜欢轻松,活泼;喜欢鼓励,表扬。而担任课堂气氛调节师的是教师!虽然老师的性情不同,但有经验的老师不会把自己的坏心情带入课堂,也不会因为学生的些许不良表现而轻易大发脾气破坏课堂气氛。不可否认,调皮的学生的行为总是出人意料的,这时候,宽容、幽默、善意的批评效果要好得多!所以,尽管老师风格不同,但严肃中透着活泼,开朗中透着愉快,和蔼中透着轻松的课堂却都能使学生获益启智,因此,良好的课堂氛围是师生互动成功的润滑油,是一堂课成功的保障。 二、设计引导是师生互动的链条 (一)摆正身份,为“生”“动”提供平台 在课堂上教师始终要把握住“学生是主体”这一点,不要包揽课堂,要留给他们余地。以语文为例,作者介绍、背景简介、内容复述等都可留给学生,他们回答的可能不全面,可以互相补充,但关键是“他们做了”这就够了。做的同学得到鼓励,就会带动不做的同学,全班同学动了,学生的主体性自然也就得到体现了。教师总认为自己提供的是最全面的,觉得自己把这些提供出来只要学生知道、记住就行了,殊不知,这样学生却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他们品尝不到学习的过程,感受不到查询资料,获得信息的快乐。因此,师生互动的关键是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表现平台,“生”“动”才有可能。 (二)启发教学时,设计问题坡度要合理 我们老师不止一次地在课堂上碰到这样的情况:老师提问了,可是学生就是不反应,我们谓之曰“启而不发”。于是,为了不拖延时间,按时完成教学任务,老师只好唱独角戏,滑到满堂灌的路子上去了。学生虽然听得轻松,(轻松的连脑子也不用费),可我们的老师教得却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问题设置不合理,致使师生互动有了障碍。有些问题过于简单,学生不屑于回答;有些问题太难,学生无从回答。所以,备课时“备学生”这个环节尤为重要。 首先,要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其次,要考虑学生的层次。站在学生角度,从学生的接受能力出发,借鉴学过的知识,把问题化大为小,分梯度引导,让学生温故而知新。比如,人物形象分析,不必要给死答案,有时完全可以借鉴学生的说法;课文阅读理解也可以肯定学生的说法。毕竟“雪化了变成什么”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肯定学生鼓励参与,让学生体味“动”后的快乐,这是尤为重要的。有些问题可以先交给素质好的学生解决,这样层层带动,也可以完成设计的问题,这样,师生互动这个链条才能运转的连续,一堂课不知不觉中就轻松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三)适当拓展,全员参与,每课一得 新教材每节课后都安排有知识拓展延伸,教师不必要严格按教师用书的建议安排教学,教学建议只提供给我们一个思路,我们可以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比如《胡同文化》一课,拓展延伸部分让学生研究民居,这对于民居没有特色的一般地方的学生来说,稍有难度。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抓住地域文化特色做文章。比如我们陕西,就可换成关中食文化,因为我们的陕西八大怪里就有说到饮食的(扯面像裤带,锅盔像锅盖,辣子水水能当菜),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还有我们的秦腔文化等等,不一而足。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在参与中理解了文章主题,明白了“为什么在作者笔下胡同就是胡同文化,就是北京人的思想,北京人的生活”。 再比如,《荷塘月色》的拓展,可以为学生设计情境,让学生想象在秋风瑟瑟,落叶遍地时,你独自一人漫步在校园里,你会想些什么,顺便就布置了小作文。所以,每节课后适当的拓展既是本节课的师生互动的高潮,也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 三、第二课堂是师生互动的余波体现 成功的教师都很注意开展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诗歌朗诵会,美文朗读比赛,辩论赛,诗文背诵擂台赛;拼图比赛,作水资源污染、土地资源浪费调查报告;就某部反映历史的电视剧,召开“它的改编对史实的变动有多大”座谈会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