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栽培密度对籽粒苋生育性状及产量影响.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栽培密度对籽粒苋生育性状及产量影响

栽培密度对籽粒苋生育性状及产量影响摘要:本试验研究了不同密度对两种籽粒苋生长发育及产量影响。粒用型城苋104株高和籽实产量在密度7万株/km2时最高;在密度5万株/km2时穗长达到最大;茎粗在3万株/km2最粗;籽实、秸秆、生物总产量和单株产量在9万株/km2时达到最大值。饲用型城苋2号的单株叶片数和叶片鲜重在密度为5万株/km2时最高;叶茎比在密度为5万株/km2时最大,生长速度最快;鲜茎叶产量在10万株/km2时达到最大值;适宜密度范围是5-10万株/km2。 关键词:栽培密度;籽粒苋;生育性状;产量;影响 中图分类号:S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10-0050-2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采用了单因子随机区组比较试验,小区面积19.5m2,三次重复。 1.2 试验品种 城苋104号(粒用型,白城市农业科学院),城苋2号(饲用型,白城市农业科学院)。 城苋104号,密度设为5个水平,分别为:3万株/hm2、5万株/hm2、7万株/hm2、9万株/hm2、11万株/hm2。收获时进行田间调查,调查项目为:株高、穗长、茎粗、单株叶片数、籽实单株产量、籽实产量和秸秆产量。 城苋2号,设五个密度处理,分别为:5万/hm2、10万株/hm2、15万株/hv、20万株/hm2、25万株/hm2。收获时进行田间调查,调查项目为:叶片数、叶片鲜重、叶茎比、生长速度和鲜叶产量。 1.3 试验地点 本试验于2007-2009年在吉林省白城市农业科学院试验地进行。试验地土壤为当地代表性土壤淡黑钙土,前茬为向日葵,播期在5月初,土壤温度高于16℃(或日均温大于10℃)时即可播种。播种前测定土壤主要理化性状,见表1。 1.4 施肥方法 底肥施农家肥4000kg/亩,用EM生物菌肥按说明发酵;磷酸二铵10kg/亩,氯化钾10kg/亩,尿素15kg/亩。苗期、现蕾期和开花期各喷一次叶面肥。 1.5 田间管理与农艺措施 在苗高8cm及时进行定苗,株距约20cm,定株7000-9000株/亩,同时锄草,然后趟一遍,最好锄草2-3次,同时趟地2-3次。苗高30cm后及时拨除大草。 籽粒苋属于耐旱性作物,但由于苗期生长缓慢,苗期不能缺水,必须注意及时补水。 城苋104号属于无限花序,成熟期不一致,适时收获籽实非常重要。在高穗上部籽粒苋籽粒开始变硬,中部叶片微枯黄时,在晴天收获。 城苋2号具有较强的再生能力,割茬后可迅速萌发新枝,所以可用割茬方式采收青饲料。当籽粒苋高1m时,进行第一次割青,留茬30-40cm,不可齐地面割,导致不再萌发新枝。为了连续收割,在苗高80-90cm时,进行分块轮割,可以保证饲料不断地供应。 2 结果与分析 2.1 栽培密度对城苋104号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栽培密度对城苋104号生长发育的影响: 城苋104号在密度3-5万株/hm2株高逐渐增加,7万株/hm2时株高最高,达到1.98m;7万株/hm2以上,随着密度增大,株高逐渐减小。在密度3-5万株/hm2穗长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在5万株/hm2时穗长达到最大,为76.10cm;7万株/公顷以上,随着密度增大,穗长逐渐缩短。茎粗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逐渐变细,在3万株/hm2最粗,密度在11万株/hm2最细。单株叶片数随着密度的增加呈现逐渐减少趋势,其中在密度为3万株/hm2时叶片数最多,为32片;密度为11万株/hm2时叶片数最少,为22片。试验结果见表2。 从表2结果可以看出,单株生长状况与群体密度关系密切,密度小的群体,单株营养面积大,田间通风透光条件好,单株长势强;反之,密度大的群体,单株营养面积小,田间通风透光条件差,单株长势弱。 栽培密度对城苋104号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见表3。 从表3中可以看出城苋104号的籽实单株产量在3-9万株/hm2范围时,随着密度的增大产量随之增加,大于9万株/hm2呈减少趋势,在9万株/hm2时达到最大值,为33.00g;籽实产量在密度为7万株/hm2时达到最大值,为2154kg,其中密度在3-7万株/hm2之间,籽实产量逐渐增加;在密度高于7万株/hm2时籽实产量逐渐减少;秸秆产量在9万株/hm2达到最大值,为55579kg,密度在3-9万株/hm2范围内,秸秆产量随着密度增加逐渐增加,密度高于9万株/hm2,秸秆产量开始减少。生物总产量在9万株/hm2达到最大值,为57612kg,密度在3-9万株/hm2范围内,生物总产量随着密度增加逐渐增加,密度高于9万株/hm2,生物总产量开始减少。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从生物总产量角度看,城苋1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