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海西州发展低碳农牧业思考
海西州发展低碳农牧业思考低碳农牧业是指高碳汇、低碳耗、低碳排,即“一高两低”的农牧业生产方式,发展低碳农业的总体策略是藏碳于林、藏碳于农、藏碳于粮、藏碳于土。海西州发展低碳经济,既有独特的资源优势,又有紧迫的现实需求。海西州被国家相继批准为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和全省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以来,在规划体系建设、政策措施研究、科学技术攻关、扩大招商引资、节能降耗减排、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取得了积极进展,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初见成效,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建设全面起步,在创建高原地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经过四年多的建设发展,到2009年底,试验区生产总值达到289.3亿元,年均增长16.6%;工业增加值达到205.92亿元,年均增长11.6%;农业增加值7.37亿元,同比去年增长6.9%;农业总产值10.88亿元,同比去年增长7.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00.3亿元,年均增长29.1%;全地区一般预算收入达到70.2亿元,年均增长37%,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达到24.4亿元,年均增长36.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077元,年均增长14.8%;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544元,年均增长18.5%。
一、欠发达民族地区发展低碳农牧业的困难
(一)思想意识观念相对落后。海西州位于中国西部,各方面发展相对滞后,受市场经济的冲击相对较小,因此有一些人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仍处于一种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状态中,对新的生活方式和社会文明怀有一定的抵触情绪,再加上西部民族地区教育事业欠发达,农村中大量存在留守老人和儿童,他们文化程度不高,知识缺乏,这对发展低碳农牧业这种新的农牧业生产方式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二)经济基础薄弱,农业投入严重不足。发展低碳农牧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生态薄弱,农牧业资源较少、森林覆盖率较低,生态恢复能力较差,经济发展滞后、自我积累和发展能力差,对上级财政存在着高度的“依赖”性。再加上民族地区农牧业的低效益,很难吸引社会资金对民族地区农牧业的投入,甚至区内部分资金还会流出区外,农牧业投入远不能适应低碳农牧业发展的需要。
(三)落后的基础设施建设制约了低碳农牧业的发展。低碳农牧业的发展需要良好的配套基础设施。海西州地处边远西部地区,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导致交通通讯、市场等方面的硬件建设严重滞后,尤其是与农牧民增收直接受益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滞后,多数农牧民对市场缺乏了解,导致生产决策不科学,社会需求的产品不敢生产,生产的产品增产不增收,影响了农牧民的生产热情。地震、洪涝使原本十分薄弱的基础设施更是雪上加霜,落后的基础设施对民族地区发展低碳农牧业是巨大的障碍。
(四)缺乏低碳农业技术是发展低碳农牧业的“瓶颈”。发展低碳农牧业,关键在于先进的技术。谁掌握低碳高效农牧业技术谁就占有发展优势,话语权就在谁手里。低碳农牧业技术包括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畜禽鱼健康养殖技术、农牧业生态保护技术、低碳农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加工技术、农牧业节能减排技术、节水农业技术、绿色能源技术、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等,这些低碳农牧业技术在海西州相当缺乏。
二、具有海西特色的低碳农牧业发展方式的思考
海西主要以绿洲农业和草原畜牧业为基础,按照“西部枸杞、东部马铃薯、城郊蔬菜、基地养殖、生态畜牧”的思路,集中打造两个园区,五条产业带,八个特色农畜产品基地,进一步优化农牧业结构,结合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建立具有海西州民族地区特色的低碳农牧业。
(一)在牧区和半牧区发展低碳畜牧业。青海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海西州是草原集中分布的地区,畜禽是一个较大的碳源,它们的呼吸、消化要产生二氧化碳,反刍牲畜在反刍过程中会排放出甲烷,人类活动产生的甲烷有37%来自于反刍牲畜,而甲烷的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23倍。人类活动产生的氨,有64%来自于草食畜,氨是导致酸雨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发展畜牧业,构建畜牧业产业链,打造畜产品生产基地是发展柴达木循环经济的必然选择。一是加大牧区草原建设的力度,实现饲草料生产的低碳化,从源头实现畜产品的低碳生产。通过各种低碳技术的研发和推广,依托退耕还林还草生态建设工程,开展人工种草、草原沙化及虫鼠害防治的研究工作,改良天然草场,扩大人工草地面积。二是加大草地流转利用,按照“整合资源、规模经营、划区轮牧、以草定畜”的生态畜牧业发展理念,积极推进股份制经营建设工作。三是建立畜牧龙头企业、牧民专业合作组织,形成“公司+农户+基地”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实行统一轮牧、统一配种、统一育肥、统一加工、统一销售、分户养殖的“五统一分”经营管理模式,在各环节实现畜产品加工运输、销售的低碳化,低碳牧业和传统牧业实现产业化。四是加快建设游牧民定居工程。整合资源,扩大规模,大力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