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就近入学教育政策公平性探究
研究生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 “就近入学”教育政策公平性探究
授课学期 2014 学年至 2015 学年
第 二 学期
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
专 业 教育管理
学号 2014010221
姓名 程硕
交稿日期 2015.01.09
成绩
阅读教师签名
日 期
广西师范大学研究生学院制
“就近入学”教育政策公平性探究
在2015年05月29日的人民日报上发表了这样一篇文章《就近入学,怎么“近”》,说的是家住南京市建邺区吉庆家园的顾先生的女儿蒙蒙(化名)今年秋天上小学,很可能将面临“舍近求远”的现实:家门口400米左右的新城北小不能上,而要走进2公里外的南湖三小。因为,吉庆家园属于南湖三小的学区。建邺区教育局方面给出的解释是“‘就近’只是学区划分的一个原则,区域内学校布局、适龄儿童的数量及分布情况都是学区划分的重要原则。”
“就近入学”作为我国义务教育的一项重要政策,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逐渐受到广大教育研究者的关注,迄今为止已取得一些成就,但在理论和实践上还存在许多问题。
“就近入学”政策的回顾
1986年4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其中第九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合理设置小学、初级中等学校,使少年、儿童就近入学”。
1986年9月11日,由原国家教委、国家计委、财政部、劳动人事部等四家提出,并由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关于实施(义务教育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十五条规定:“学校设置、布局要合理。小学学校的设置要有利于儿童、少年就近入学”。
1992年2月29日,由国务院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第二十六条规定:“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的设置,由设区的市级或者县级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小学的设置应当有利于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
同年教育部又提出“关于进一步提高普通中学教育质量的几点意见”。其中第6条提及:“改进中学的招生工作,使之既有利于发展重点中学的优势,又有利于改善一般中学的生源,调动他们办学的积极性。初中已经普及和基本普及的地区,要逐步实行初中不进行招生考试,只进行小学毕业考试。初中招生原则上采取划片就近入学的办法,以利于把小学生从过重的负担和压力下解放出来”。
2006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入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本行政区域内居住的适龄儿童少年的数量和分布状况等因素,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调整学校设置规划。新建居民区需要设置学校的,应当与居民区的建设同步进行”,“县级人民政府根据需要设置寄宿制学校,保障居住分散的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接受义务教育”。
“就近入学”政策的具体内容分析
为了贯彻就近入学政策,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一般采取“学区制”,即以行政区划和特定的某一学校为中心,以一定的地理范围为标准,学生原则上不得跨“学区”和“施教区”选择学校,学校也不得跨“区”选择学生,一切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
然而至今为止,对“就近入学”原则的理解及其实施形式仍然存在争议。大部分学者认为,“就近入学”实际上是对实施义务教育负有主要责任的政府而言的,是一种规范政府实施义务教育行为的规定。陈根芳在《“就近入学”探究》中指出“从教育法规的具体规范来看,`就近入学是教育法规科以政府的一项义务,这项义务的实际内容是要求政府根据服务半径合理设置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有权在自己的户籍所在地和规章规定的服务半径内接受法定的义务教育”。朱家存在《就近入学:是权利还是义务》中亦提到“对学生及其家长而言,《义务教育法》中有关`就近入学条款,则并非义务性规范……这就是说,就近入学并非学生及其家长必须履行的责任,或必须作出的行为。从《义务教育法》的其他条款来看,`入学确系适龄儿童、少年的权利和义务,但`就近则只是权利而并非义务”。劳文认为“就近入学”主要不是一个入学的地域概念,而是入学权利平等思想的反映,也许用“无选择入学”来说明义务教育的入学方式可能更为确切。这里所说的“无选择”,首先是学校无权选择学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