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王茂庄小流域土壤侵蚀及综合治理调查探究.doc

王茂庄小流域土壤侵蚀及综合治理调查探究.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王茂庄小流域土壤侵蚀及综合治理调查探究

王茂庄小流域土壤侵蚀及综合治理调查探究摘 要: 黄土高原6-l0km2的小流域有4. 7万条,这些小流域既是水土流失的基本单元,也是综合治理的基本单元,本文对绥德县无定河左岸韭园沟中游二级支沟王茂沟小流域土壤侵蚀方式、土壤侵蚀形态分析、土壤侵蚀强度划分、水土流失成因、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现状作了分析和调查研究,进一步总结了王茂沟小流域综合治理主要经验。 关键词: 小流域; 土壤侵蚀; 综合治理 中图分类号: S1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5-0169-02 我国地形复杂,山区、丘陵区的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2/3,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水土流失面积3.56*107km2,占国土面积的37.1%。近年来,国家大幅度增加了水土流失治理的投入,但每年治理的进度只有5.0*104km2[1]。黄土高原6-l0km2的小流域有4.7万条[2],这些小流域既是水土流失的基本单元,也是综合治理的基本单元,多年来在实践和研究中总结出小流域综合治理是一项十分有效的措施。20世纪60年代以后美国在流域治理上全面提高,从地块流失的治理转向小流域综合治理[3]。建国后,经过50多年的建设,黄土高原地区现有淤地坝11万余座,淤成坝地40多万hm2,淤地坝建设已成为黄土高原流域综合治理的主要内容[4]。 一、基本情况 1.1位置及概况 王茂庄流域是陕北无定河左岸绥德县韭园沟中游的一条二级支沟,地理位置介于东径11020′26″~11022′46″,北纬3734′13″~3734′03″之间,海拔高度940~1188m,主沟长3.75km,沟道平均比降为2.7%。流域面积5.97km2,沟谷地面积2.97km2,占流域总面积的46.7%,沟壑密度4.3km/km2。流域内面积小于0.1km2的沟道24条,0.1~0.5km2的沟道18条,0.5~1.0km2的沟道2条,大于1.0km2的沟道2条,总计46条,地面坡度一般在200以上,小于100的面积仅占2.2%,大于450以上的坡度占34.7%,流域地形破碎,以梁峁为主,沟壑纵横,属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地貌[5]。 1.2自然概况 1.2.1地形地貌:流域地处水土流失严重的陕北黄土高原,黄土直接覆盖于基岩或红色粘土上,是构成本流域地貌的骨架,粘粒含量低,土粒间胶结力很弱,有机质含量低,一般只有0.17~0.33%,氮素缺乏,一般只含0.015~0.027%,土性疏松,抗蚀性低,流域内土地类型复杂,沟壑纵横,土壤侵蚀极为剧烈。 1.2.2自然资源:流域内“三田”面积138.7hm2,占耕地的54.9%,是流域主要的粮食生产基地。流域内多年平均太阳辐射时数为2615小时,辐射总量为132.49千卡/cm2,其中生理辐射量为66.25千卡/cm2,占总量的50%,有利于作物光合作用。 1.2.3社会经济情况:王茂庄流域位于绥德县韭园乡,距绥德县城11km;流域共有人口863人,农业人口861人,人口密度为145人/km2,总劳力322人;流域总土地面积597hm2,耕地252.8hm2,人均耕地0.29hm2,流域内农业人均粮食375.4kg,经济水平低下。 二、土壤侵蚀情况 2.1土壤侵蚀方式:流域内土壤侵蚀按营力作用可分为水蚀、重力侵蚀和风蚀三种方式。 2.1.1水蚀:在梁峁顶部由于坡面平缓,地表径流少,主要雨滴溅蚀;梁峁坡面随着汇水面积的增加,形成细沟侵蚀;位于梁峁之间的沟道和沟头地段属明显的沟蚀。 2.1.2重力侵蚀:重力侵蚀多发生在沟谷边坡、沟缘断面,侵蚀形态主要有滑坡、崩塌、泻溜等,侵蚀作用主要是沟谷扩展、沟间缩小、地面破碎和下切侧蚀。 2.1.3风蚀:由地形地貌因素和气候条件决定其侵蚀形态,主要表现为吹扬、沉积和循环过程,主要特点是移动性大,侵蚀发展较快。 2.2土壤侵蚀形态分析:土壤侵蚀方式随着地形地貌形态的变化,在水平和垂直方向有着明显的变化,这对治理措施的配置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2.1梁峁坡:梁峁坡顶端坡度多在5以下,坡长10~20米,侵蚀以溅蚀和面蚀为主;梁峁坡上部,坡度在20以下,坡长20~30米,侵蚀形态以细沟侵蚀为主;梁峁坡中下部地形比较复杂,坡度在20~30之间,坡长15~20米,以浅沟侵蚀为主,多年试验侵蚀模数据为7800t/km2a。 2.2.2沟谷坡:沟谷坡是沟缘线以下至坡脚线以上部分,主要为切沟侵蚀、重力侵蚀及洞穴侵蚀为主,多年试验侵蚀模数据为13170 t/km2a。 2.2.3沟谷底:坡脚线以下至流水线地段,包括沟条地和沟床地两部分,侵蚀以沟岸扩张,为剧烈侵蚀,多年试验侵蚀模数据为23640t/km2a。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