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3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8课酶通论
是非题: 1. 所有的α-氨基酸都能与茚三酮发生颜色反应。 2.蛋白质分子是由一条多肽链构成的生物大分子。 3.稳定蛋白质构象的作用力有氢键、范德华力和疏水作用。 4.人类具有不同生物功能的5个类别的免疫球蛋白,其中最丰富的是IgG类。 5.蛋白质处于等电点时溶解度最小;在等电点以上的pH时蛋白质分子带净负电荷。 选择题: 1.蛋白质的一级结构主要是指 A.组成蛋白质多肽链的氨基酸数目 B.氨基酸种类及相互比值 C.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D. 二硫键的数目和位置 2.含有两个羧基的氨基酸是 A. 丝氨酸 B. 酪氨酸 C. 谷氨酸 D. 赖氨酸 3. 胰岛素分子A链与B链的交联是靠 A. 氢键 B.二硫键 C.盐键 D.疏水键 4. 蛋白质分子中的α-螺旋和β-折叠都具有的特征是 A. 属于蛋白质的一级结构 B. 属于蛋白质的二级结构 C. 属于蛋白质的三级结构 D. 二硫键是维持其稳定的作用力 5. 下列有关蛋白质三级结构的描述除哪一句外都是正确的? A.具有三级结构的多肽链都有生物活性 B.亲水基团多位于三级结构的表面 C. 三级结构的稳定性由次级键维系 D.三级结构是单体蛋白质或亚基的空间结构 第8章 酶通论 第8章 酶通论 8.1 酶——生物催化剂 1.人类对酶的认识及其生物学意义 人们对酶的认识最早起源于酿酒、造酱、制饴和治病等生产与生活实践 中国 ——夏禹时代,人们就会酿酒; ——“周礼”上也已有造酱、制饴的记载; ——春秋战国时期,已采用曲治疗消化不良等疾病的案例。 1810年Jaseph-Gaylussac发现 —— 酵母可将糖转化为酒精 第8章 酶通论 西方 随着人们对酿酒发酵过程研究的深入,从19世纪起对酶 的认识也逐渐深入。酶的现代史可以追溯到1833年。 1833年,法国化学家Anselme Payen和ean-Franois Persoz 首先发现酶;他们在Annales de Chemie et de Physique 期刊发表文章, 描述从大麦的麦芽中分离淀粉酶多聚体的过 程,并将之命名为淀粉酶。和麦芽一样,该产物将糊化淀粉 转变成糖,主要是麦芽糖。 1835年瑞典的Jacob Berzelius首次证明了用麦芽提取物可以比硫酸更有效地降解淀粉,并将这一过程称为催化。 第8章 酶通论 1836年德国生理学家 Theodor Schwann 在研究消化过程时,分离出一种在胃内 消化蛋白的物质,将它命名为胃蛋白酶。这 是第一个从动物组织中提取到的酶。 第8章 酶通论 在对酶的认识上还存在着一段长达60年关于酵母的争论 1839年,德国化学家Jutus von Liebig建立了一个模型来阐述酵母在发酵过程中的作用。他把在发酵混合液中的酵母看作一个能产生震荡的分解物质: 蔗糖原子经过重排,变为酒精和二氧化碳。 Liebig首次认为发酵现象是由于酵母细胞中含有发酵酶,是发酵酶催化糖发酵产生酒精。 但由于当时科学和技术的限制,他未能从酵母细胞中制备出可催化发酵的无细胞酶制品。 而到1858年,法国化学及生物学家Louis Pasteur用一系列文章证明发酵仅在活体细胞状态下才会发生—— 即是与生命相关的现象。 Louis Pasteur 视其为一种生理活动。 第8章 酶通论 对酵母在发酵过程中作用机理的分歧,引发了Liebig和Pasteur之间的激烈争论。 直到Liebig和Pasteur先后于1873年和1895年去世,但争论并没有结束。 第8章 酶通论 1897年,德国化学家Eduard Buechner 和 Hans Buechner(常称Buechner 兄弟)发现一种离体酵母 提取物可以使酒精发酵,即酵母细胞产生一种酶,这 种酶引起发酵。 证明离体酵母提取物可以象活体酵母细胞一样将 葡萄糖转变为酒精和二氧化碳。换句话说,这一转变 并不依赖于酵母细胞,而是依赖于无生命的酶。 第8章 酶通论 至此,Liebig和Pasteur之间的争论就最终得到解决。 Buchner兄弟也由此奠定了现代生物化学的基石。 第8章 酶通论 Buechner兄弟结果的意义 ——从实验上说明了发酵与细胞的活力无关; ——表明了酶能够以溶解的、有活性的状态从破碎的细胞中分离出来; ——推动了酶的分离以及对酶的理化性质的进一步探讨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