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小企业融资何以举步维艰
中小企业融资何以举步维艰我国中小企业二十多年来的发展,历经了从“拾遗补缺”到“国民经济的必要的、有益的补充”再到“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三个阶段,现在已成长为国民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目前,我国已注册的中小企业数量已经超过1000万家,占全部注册企业数的99%,工业生产总值占全部工业生产总值60%以上,提供的就业机会约占全国社会就业机会的75%,约80%的新增就业人口是由中小企业吸收的。但是,据统计,对中小企业的贷款规模只占信贷总额的8%左右。中小企业融资何以举步维艰?笔者认为“内外交困”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从企业内部看:自身融资能力低下
1.资产规模。绝大多数中小企业自有资金少,自身积累不足,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规模狭小,人力资本匮乏,企业原始资本和资本增殖能力有限,从而决定内源融资水平低下,而内源融资又决定一个企业向外举债或外源融资的能力和数量,所以由于中小企业自身资产规模有限这一根本原因导致了中小企业从一开始就陷入了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双向受阻的融资困境。
2.经营预期。企业的成长期望愈大,预期收益率就愈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将自动流向该企业以期获得高额利润。但目前,中小企业多以从事附加值较低的加工业为主,产品技术含量较低,前景不被看好,再加上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政府对许多渴望成为投资热点的高新技术领域限制其进入,从而造成企业先天发育不足,后天营养不良,外部资金自然不愿白白流入,由此造成资金匮乏,而资金问题反过来又遏制企业的发展,形成恶性循环。只有解决资金问题,才能终止这种恶性循环,使企业步入发展的快车道。
3.资信度。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本信条,只有注重声誉,诚实守信的企业,才能在市场交易的多次博弈中获得最大利益。但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普遍资信薄弱,表现为:管理比较混乱,内部制度不健全,短期行为严重,法制观念淡薄;财务管理水平较低,财务数据缺乏真实性,难以进行科学准确的资信调查、审核,从而导致担保单位难以落实,潜在投资者和贷款人流失;企业信用观点淡薄,资金使用混乱,监控难度大,挤占挪用严重;还有些中小企业借机逃废银行债务。信用水平低下直接导致中小企业无论是直接融资还是间接融资都十分困难。
4.经营风险。在中小企业初创和经营过程中,由于其先天缺陷,存在诸如创业风险,现金风险,授权风险,领导风险,成就风险,持续经营风险等各种风险。当经营风险过大时,金融机构基于资本安全性、盈利性、流动性的考虑,特别是安全性,为规避经营风险,会作出降低对该类企业贷款的理性选择,再加上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本身的“所有制歧视”,由此造成中小企业外源债务性融资阻力重重。另外,经营风险较大时,由于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差,消化信贷资金的能力比较弱,收益小,风险大,风险收益不对称同样会造成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歧视”。
除了上述几点之外,许多中小企业经营决策者素质不高,不重视自身形象的宣传和塑造,不能很好地展示企业的潜在素质和后发优势,错失融资良机,也是造成中小企业融资能力低下的重要因素。
从企业外部看: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
1.直接融资渠道堵赛――中小企业在资本市场门外“徘徊”
目前中国缺少适应各类企业融资需要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从股票市场来看,我国证券市场规模尚小、难以承受大规模扩容冲击,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在股票发行上只能实行标准控制和规模控制相结合的核准制。这种规模控制在很大程度上造成股市的供需矛盾和市场价位的不合理,使得符合条件但规模较小的中小企业无法上市。从企业债券市场来看,1987年国务院颁布的《企业债券管理条例》中严格规定了企业发行债券的最低门槛,即发债主体的净资产不得低于6000万元,平均可支配利润足够支付全部债息。按照这样的条件,绝大多数中小企业都不符合发债资格,因此面向中小企业的债券发行机会等于是空白。在这种情况下,中小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筹资基本上不具备可行性。
2.间接融资渠道不畅――中小企业享受“亚国民待遇”
在中小企业迅速扩张,资金需求量日趋增大的同时,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金一般向大企业、大城市集中,甚至有的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投入呈下降趋势。特别是1997年以来,出于控制金融风险、降低不良贷款比例的考虑,在我国金融资产中保持垄断地位的国有商业银行,放贷政策更加严格。比如对增量贷款普遍要求投向AA级以上企业,有些甚至规定300万元以下的申请一般不予考虑。而作为支持中小企业主力军的城市信用合作社和农村信用合作社受农村资金分流、市场重新定位等因素制约,其支持中小经济发展的主渠道作用明显弱化。受国有商业银行“有力无心”与城市信用合作社和农村信用合作社”有心无力”的双重作用,县区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总体信贷投入明显不足,信贷投放规模与其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极不相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