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卫星搭载对芦笋有丝分裂及减数分裂影响空间诱变育种是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项高科技育种新技术。1987年以来我国已利用卫星对水稻、玉米、番茄等50多种农作物进行了搭载试验,并对其空间诱变效应、诱变机理进行了大量遗传学、细胞学、生理生化与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空间诱变具有变异频率高、变异幅度大、有益变异多且稳定、快的特点,因而受到农作物育种者的广泛关注。但有关芦笋空间诱变效应与遗传变异的研究鲜见报道,为进一步探索芦笋育种新途径、创造芦笋新种质、丰富芦笋种质资源,我们对2003年卫星搭载的芦笋进行了研究,发现在所种植的航天芦笋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出现了异常分裂现象,即所种植的芦笋群体中可能存在变异突变体,现将有关结果报道如下,以期为芦笋空间诱变育种提供理论与实验证据,同时为芦笋育种提供新途径。
一、材料和方法
1、种子处理
选用芦笋种子,分为航天组和对照组。
航天组种子搭载第18颗返回式科学与试验卫星于2003年11月3日15时20分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发射升空,经过18d的轨道运行,于2003年11月20日10时04分返回地面。
2、种植
2004年4月16日将航天组和对照组种子浸种催芽,4月21日单粒种子点播于营养钵中,6月13日将所有成活苗子移栽定植于潍坊市农业科学院试验场。栽培管理按常规进行。
3、实验观察
定植时取所有材料的根尖,用卡诺氏固定液I(95%乙醇与冰醋酸的比例为3:1)固定,4℃冰箱保存,席夫试剂染色,1%醋酸洋红常规压片,Olympus BX 41显微镜观察、分析、照相。
2006年、2007年待田间植株刚刚现蕾时取小孢子母细胞,用卡诺氏固定液Ⅱ(95%乙醇:氯仿:冰醋酸=6:3:1)固定,24h后转入75%酒精保存,贮藏于4℃冰箱中备用。改良苯酚品红染色压片。Olympus BX 41显微镜观察、分析、照相。
二、结果与分析
1、根尖有丝分裂观察
对芦笋航天组和对照组的根尖进行有丝分裂观察,发现航天组和对照组基本都处于正常的二倍体分裂状态,染色体数目为20条(见图1、图2)。
2、减数分裂
2006年、2007年对固定保存的小孢子母细胞进行减数分裂观察。结果表明,在对照组和航天组减数第1次分裂时期染色体行为基本正常,细胞内含物充实,细胞质和细胞核无明显区别,分裂都是以环状二价体和棒状二价体存在(见图3)。
观察小孢子母细胞的进一步发育,发现对照组芦笋小孢子母细胞进入减数分裂Ⅱ后基本正常,而航天组中一些植株的小孢子母细胞出现异常分裂行为。后期Ⅱ在同源染色体分开向两极移动时有落后染色体出现(图4);到减数分裂完成时,除了可以看到正常的四分孢子外,还可以观察到不均等的四分孢子和三分孢子(见图5、图6)。
三、讨论
本文对芦笋根尖有丝分裂观察到的结果表明,经过航天飞行的芦笋根尖未出现染色体的结构变异,说明航天搭载的种子诱变并不发生在早期体细胞阶段或突变不发生在芦笋的根部,并且它与传统的辐射诱变和化学诱变有差异。而经过航天搭载的芦笋种子经过多年种植后,其小孢子母细胞在减数分裂中出现了染色体异常分裂行为,说明航天诱变的作用在不同试验材料中或同一材料的不同生长阶段有差异。这是由于高空条件下的高真空、微重力及宇宙辐射等多种因素作用于种子的染色体或者DNA造成染色体或基因突变,由于种子萌发形成的植株在性状或代谢过程中出现异常现象,不同植株间性状和代谢过程存在差异,也可能与每粒搭载种子之间的差异及综合条件,特别是宇宙辐射的随机性相关。正是这种诱变的随机性,使得我们可以从众多的突变体中选择对人类有利的突变体,供进一步栽培和育种之用。目前我们仅从细胞学方面对卫星搭载的芦笋进行了研究,将有待于结合分子手段进一步验证。
1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