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社会主义及谐社会历史文化底蕴及现实意义.doc

构建社会主义及谐社会历史文化底蕴及现实意义.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构建社会主义及谐社会历史文化底蕴及现实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及谐社会历史文化底蕴及现实意义【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提出的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它不仅体现了崇高的价值目标和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的高度统一,而且体现了最高社会目标与当前奋斗纲领的有机统一。同时,社会和谐和科学发展也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社会和谐难以实现科学发展。 【关键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历史文化现实意义科学发展观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国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第一次鲜明的提出和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科学的命题,并把它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五项任务之一提到全党面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提出的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它不仅体现了崇高的价值目标和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的高度统一,而且体现了最高社会目标与当前奋斗纲领的有机统一。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文化底蕴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科学理论的提出,并不是偶然的,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提出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它是中国共产党对优秀历史文化的继承和创新。 1、中国的古哲先哲们关于“和谐”的构想 “和谐”是我们的古哲先贤们所追求的理想,“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其内涵十分丰富,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儒家经典之一《中庸》第一章中有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其基本意思是“中和”是天下的根本,因为“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在《颜渊》中有言:“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人焉。”孔夫子以“仁学”来促进社会的“和谐”。孟子《梁惠王上》所载:“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这是对古代和谐社会蓝图的描绘和憧憬。管子主张“法礼结合”来维护当时社会的统治秩序。韩非子根据前代的经验总结出一套以“法”为主,“法”“术”“势”相结合的统治术来确保社会的有序进行和发展。董仲舒“人为之人,本于天,天亦人只曾祖父也”(《为人者天》)。“无一终岁之数成人之身,故小结三百六十六,副日数也;大节十二分,副问数也。”(《人副天数》),他意在证明天与人是合一的,天与人是可以交感的,天人是可以达到和谐的。这些典型的和谐的观念不仅是中国文化的宝贵遗产,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近代史上,追求建立和谐社会的理论也是数不胜数。太平天国运动在《天朝田亩制度》所描述的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保暖的理想天国;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主要代表的资产阶级派所推动的戊戌维新运动,宣传自由平等、社会化的观念,使民主思想在中国得到传播,并提出和谐理想社会的构想;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的纲领“三民主义”号召创建一个平等自由和谐的新社会。上述近代先贤们也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奠定了理论基础。 2、新中国成立之后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探索 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同志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中,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以促进各行各业之间的和谐平衡发展,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奋斗。1957年6月19日,毛泽东同志有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光辉著作。他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矛盾,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许多人不敢公开承认我国人民内部还存在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这我们的社会向前发展”。毛泽东同志的这些重要论述,不仅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存在社会矛盾的客观性,精辟论述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也为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理论基础。1992年春,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在谈话中屡次提到,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关键是我们共产党内部要搞好,不出事”。这是邓小平同志深谋远虑地思考中国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所得出的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十分重要的结论。这一科学论断也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层提出了明确要求。邓小平同志不止一次地谈到,“要处理新时期的人民内部矛盾,还是要靠法治,搞法治靠得住些”,就是要加强社会主义社会民主和法治,强调依法治国,才能协调处理好新时期我国出现的各种矛盾,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3、西方社会主义思想先驱们对和谐的追求 18世纪法国思想家奥古斯特,他提出了整体性的社会研究视角。他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