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中国古代官民互爱体系
2012年7月 山西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July,2012
第39卷第4期 JournalofShanxi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Edition) Vo1.39 No.4
论中国古代官民互爱体系
付 开 镜
(广西师范学院政法学院,南宁530001)
摘 要:官民互爱是政治管理的一种高度和谐状态。中国古代官民互爱体系,包括官爱民与民爱官,以及
政府对民爱之官的奖励制度三方面,并形成三位一体的建构。中国古代官民互爱体系建构的主动权在官而不在
民,官民互爱体系的建构在一定时空内和一定程度上达到 了君主一官员一民众 “三赢”的效果。
关键词:中国古代;官民;互爱体系
中图分类号:K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57(2012)04-0080-04
中国古代统治者提倡官员的爱民观念 ,源于西 此,中国古代的官民互爱,主要体现在地方官员与地
周周公的敬天保民思想。 《周礼 ·天官冢宰》载: 方人民之间。本文研究的官员,主要以他们在地方
“设官分职,以为民极。”而设官为民的原因,在于 任职的事迹为依据,对于君主的爱民行为,则不作论
“天视 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尚书 ·泰誓》)。 述 。中国古代官员爱民的主要模式有:
敬天保民思想经过孔子的阐发得到了发展,他构建 (一)清正廉洁,修德养民。清正廉洁是官员最
了以 “仁”为核心的爱民思想体系,即通过仁爱,去 为重要的官德之一。如果没有这一点,官员爱民就
建立一个人人履其本分,人人均享其爱的幸福社会。 不可能在经济上落到实处。清廉与爱民没有必然的
在这个社会中,因人人有爱而达到高度的和谐。继 联系,但清廉却决定了官员不会搜刮民脂民膏。因
承孔子仁爱思想的孟子,大力 向以君主为首的统治 此,清廉是官员爱民的最为重要的品德保证。如东
者倡导重民爱民思想,并提出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 汉合浦太守孟尝赴任时,因 “先时宰守并多贪秽,诡
不如人和、得 民心者得天下的观念 ,从而形成了儒家 人采求,不知纪极 。珠遂渐徙于交趾郡界”,造成
的民本思想。 “行旅不至,人物无资,贫者饿死于道”的严重后果。
中国古代官员爱民思想的个人内在动力,源于 孟尝到官,“革易前敝,求民病利。曾未逾岁,去珠
《左传 ·襄公二十四年》所载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 复还,百姓皆反其业 ,商货流通,称为神明”。及其
立功,其次有立言”的 “人生三不朽”观念 ,也源于 因病征还,“吏民攀车请之。尝既不得进,乃载乡民
“士志于道”(《论语 ·里仁》)的精神追求。而 “士 船夜遁去。隐处穷泽,身自耕佣。邻县士民慕其德,
志于道”是 “一种崇高的人生境界”【1126,中国古代官 就居止者百余家”。l2J24”又如东晋吴郡太守邓攸,在
员爱民行为绵延不绝的动力,则源于汉武帝时 “独 郡刑政清 明,百姓欢悦。去郡 ,不受一钱。百姓感
尊儒术”国策的实施 。自此 以后,中国历代皇朝基 恩,“数千人留牵攸船,不得进”。_3J2。又如清朝山西
本上都以儒家思想为政治指导思想,从而推动了中 总督莫洛、陕西巡抚 白清额,以坐鳌拜党罢官,后
国古代官民互爱体系的构建。 “西安 百姓 叩 阍称其清廉,乞还任。诏特许
之”[41178。总之,清廉的品行决定了这些官员不会利
一 、 官员爱民的主要模式
用手中的权力加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