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日本调查资料中所见清末民初的中国砂糖业.PDFVIP

从日本调查资料中所见清末民初的中国砂糖业.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日本调查资料中所见清末民初的中国砂糖业

或問 WAKUMON 139 No. 18, (20 10)pp. 139-157 从日本调查资料中所见清末民初的中国砂糖业 —以《中国省别全誌》及《領事報告資料》为中心 赵 国壮 摘要:清末民初,随着农业经济的商业性日益加深,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逐渐扩大,在国内 形成了诸多特种经济区,砂糖经济区就是其中之一。同时,又随着近代交通工具应用范围的 扩大及中外贸易额度的增加,包括进口糖在内的糖品贸易渐趋繁盛,糖品在国内各港口间的 流动幅度日渐增大。但是,在砂糖贸易繁荣景象的背后,中国砂糖业的整体状况并不乐观, 且前景堪忧。一方面,由于固守传统手工制糖技术及机器制糖发展极其缓慢,以致于糖品质 量几无改良,国糖不仅失去其在国外糖品市场上的份额,而且其国内糖品市场份额也不断地 被侵夺;另一方面,世界砂糖业的发展日新月异,质美佳廉的外糖日益涌入尚有巨大市场潜 力的中国市场,其中尤以日本糖业发展最为迅速,它从纯输入糖品、技术的国家迅速转变成 重要的糖品输出国之一。《中国省别全誌》(原名:支那省别全誌)及《領事報告資料》是两 份较为翔实地记述清末民初中国砂糖业实地情况的调查资料,且二者有一定的互补性,它们 不仅较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中国的砂糖经济状况,而且也能从日本经济拓殖的角度去审视中 国砂糖业的艰难转型。 关键字:砂糖经济区 糖品流动 外糖输入 砂糖业 一、问题意识及资料概述 在中国,熬糖、用糖的历史较为久远,制糖技术也在不断的进步。自唐朝从印度引进熬糖法 始,到宋代王灼第一次较为细致地记述糖霜制法(《糖霜谱》1164 年),再到明代宋应星系统地描 述双辊压蔗法及黄泥淋糖法(《天工开物》1637 年),砂糖的手工熬煮技术日渐完备。并且,在明 1 清时期,中国向外输出了大量糖品及熬糖技术,如前近代的日本多由中国输入糖品及制糖技术 , 砂糖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之一。时值清道光、咸丰年间,随着商业性农业的发展,甘蔗的种 1 1880 年,在大阪举行棉糖竞赛会上,明治政府追赏了已故的植蔗、制糖创始者直川智。直川智在庆长 年间(1596-1615 年)去琉球途中遭遇台风漂流到福建,随后在闽滞留一年,学得黑糖(红糖)制造技 术,并将其传入日本,自此开启了前近代日本引进中国制糖技术的快速发展时代。宽文二年(1662 年), 政府派使节到福州学习白糖、冰糖制造技术。延享年间(1744-47 年),政府派人购回《天工开物》,并 从中国府志及县志中收集制糖资料,另外,还从来长崎的中国商人李大衡、游龙顺那里学习制糖法。宝 历年间(1751-63 年),又从在长崎的清人学习白糖制造法。社団法人糖業協会:《近代日本糖業史》上 巻,勁草書房,1997 年,第10-15 頁。明治初期,日本在砂糖业中的使用三辊立式压蔗器、品字形唐人 竈、讃岐式分蜜法,与近代中国砂糖制造技术相比有传承也有改进,但是二者的差距并不大。植村正治: 《日本製糖技術史1700-1900》,清文堂,1998 年。岡部史:《日本の砂糖のふるさと—中国・福建省》, 《季刊糖業資報》第182 期,2009 年第7-12 頁。 140 或問 第18 号 (20 10) 植面积日渐扩大,砂糖的产量也随之增多,砂糖逐渐成为日常消费品之一。但是,面对这样一个 极具潜力的市场前景,在清末民初,中国砂糖业却未得到长足的发展,反而不断从外国输入糖品, 2 甚至制糖技术,如内陆省份四川于清末民初两次派人去日本学习制糖技术,并购买制糖机械 。从 向外输出糖品及技术到从外向内输入糖品及

文档评论(0)

ldj21532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