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历史缘起
歷史緣起:
一、中國獅型態由來:
當時民間普遍將獅子視為一種有法力的神獸,但是獅子為進貢的稀有動物,
民眾通常沒有辦法看到其真實的型態。對其的印象大多是藉由繪畫,或口耳相傳.
而來。這是中國歷來石獅及舞獅相貌都不似真的獅子的主要原因。
二、舞獅的起源:
(1) 神格化 :民間認為獅子可以驅除邪魔惡鬼。為象徵祥瑞的神獸。
(2) 務農社會: 中國傳統社會以務農為主,生活簡單,平時休閒活動大多為
習武強身;舞獅乃是習武的項目之一,用在鍛鍊身心,也在閒暇時間用
以自娛娛人,於是風行於民間社會。
三、舞獅的濫觴:
學者吳騰達先生認為,舞獅這個習俗可能是源自漢代的百戲,從《漢書─西
域傳》中可以推測:西域國家約在漢朝年間可能就已經有獅子舞的出現。而歷史
文獻上最早有確切關於中國舞獅記載的,為《舊唐書─音樂志》裡所記載的「太
平樂」,也說成是「五方獅子舞」。唐朝詩人白居易所做的〈西涼傳〉一詩中其中
一段─「假面胡人假獅子,刻木為頭絲做尾。金鍍眼睛銀鐵齒,奮迅毛衣擺雙耳。」.
可以看出在當代,舞獅的裝飾上已經相當講究。而在歐陽修所作《新唐書─禮樂
志》裡也有相關記載:「銅拔二,舞者四人,設五方獅子,高丈餘,飾以五色,
每獅子有十二人,畫衣持繩秉拂,首如紅襪,謂之「獅子郎」。」。由此可見,早
再一千多年前,舞獅便已經為我國的民俗之一。
發展過程:
一、佛教文化盛行:
從晉朝到隨唐年間,舞獅這項活動隨著佛教的盛行,普及到了民間;尤其唐
代,已經有現在常見的兩人舞獅形式。到宋元年間,舞獅已經廣泛的運用在各種
節慶的場合。
二、西涼樂─西涼伎:
西涼樂泛指從西涼傳入中國的音樂舞蹈。在南北朝及隨唐年間很盛行。而西
涼伎則是其中結合了音樂、獅舞、跟胡騰的歌舞劇形式之表演型態。任半塘從劇
情大概、致詞、表演、樂舞、服裝、效果,六方面考究,認為西涼伎為全能的戲
劇已經超越百戲型態的獅子舞。
三、民間娛神活動:
上面提到中國為農業社會,在閒暇之虞的娛樂活動多依附節慶典禮產生。例
如元朝張黛《陶庵夢憶》裡敘述的─鬥獅子燈,即是為元宵節舞獅變形的活動。
另外在此種節慶場合之下也漸漸的產生獅陣。
四、官方政策:
舞獅活動由於偶有太過盛大,時常遭朝廷禁止。例如《隨書─柳預傳》中提
到的,北魏孝文帝下令暫停「三元告慶之典」。但是雖然政府禁止,卻無法在民
間達到全面性效果。而因此往後朝代較不採取禁絕,而改以限制的方式。
五、結合武術:
往後朝代技巧要求更積極。而清朝之後舞獅也漸漸融入武術的表演,成為民
間的體育活動以及民族特性,並在清朝後期慢慢宣揚海外。
舞獅的種類:
簡略圖表:
舞獅
台灣獅 廣東醒獅
雞籠獅 篩仔獅 盒仔獅 佛山獅 鶴山獅
註:舞獅的類別,依照民間使用的狀況做分類。最普遍分為「台灣獅」跟「廣
東醒獅」兩大類。.
台灣獅與醒獅的差別:
一、造型方面:
台灣舞獅之獅子頭為半圓體,而廣東醒獅為一整個圓球狀,且較台灣獅更為華
麗、花俏,台灣獅則重威猛,臉上頭頂多畫八掛等圖形。另外醒獅頭上有一支獨
角,稱之為「髻」,台灣獅無。
二、舞蹈技巧方面:
醒獅以特技採樁表演為主,台灣則以貼地手法、腳法及武術成分為主。且
台灣獅重獅頭,醒獅則獅頭獅尾同樣吃重。
三、配樂方面:
台灣獅節奏簡單粗況,醒獅則較為歡樂活潑。
四、背景方面:
醒獅於光復後傳入;而台灣獅早在明清時期就已在台灣流行,為民間生活
部分。
五、圖片參考:
1 2
《醒獅─佛山獅》 《醒獅─鶴山獅》
1
/wwwroot/579.jpg
.tw/111/new_page_7.files/image001.jpg
2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