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一轮复习:语言文字运用 专题6 表文转换 图文转换含创新题型.ppt

高三一轮复习:语言文字运用 专题6 表文转换 图文转换含创新题型.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三一轮复习:语言文字运用 专题6 表文转换 图文转换含创新题型

(1)描述画面 描述画面,具体说就是用描述性的语言介绍画面的内容。 描述原则:整体意识,注意细节,注意对象,留意方位,按照顺序,采用恰当的表达方式。 (2)揭示寓意 揭示寓意,即通过漫画揭示出事件的本质内涵。 先要认真细致地观察画面的内容,找出其讽刺、颂扬的对象或行为(有标题的,一般多是标题)。要注意:画面的形象主体不一定是讽刺或颂扬的对象,要学会由“实”及“虚”,由表及里。然后挖掘隐含信息,进一步提炼概括画面所揭示的主题。 (3)拟写标题 标题是漫画的眉目,它有揭示漫画寓意或揭示讽刺对象的作用。拟定标题先要弄清漫画讽刺的主体和漫画的主题,然后可围绕讽刺的主体或主题进行。拟题可直接以讽刺的主体命名,也可以扣住漫画的主题命名。标题应起到揭示漫画寓意或揭示讽刺对象的作用。 要求: ①想象合理; ②运用两种修辞手法; ③字数不超过8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图文转换及语言表达连贯得体的能力。首先明确这幅画的主题是“盼”,其实可以想象盼望的是谁,再次分析是在何种环境中期盼,最后揣测盼者的心理,不可忽视的细节就是这幅画中的文字“巷口”,关注细节的同时,还需注意运用两种修辞手法及字数限制。 [答案] 示例:夕阳西下,晚霞如飘扬在天空中的轻纱,暮色温柔。奶奶牵着孙子的小手,伫立巷口,翘首盼望那远游者归来的身影——是儿子,是父亲。背后,深巷幽幽,低吟着等候者的悠悠心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简明、连贯地表达语言的能力。做图文转换,注意先指明其中的要素,该标志主要构成是十个圆环与内部的青山、绿水及红日;而这些寓意应该比较明显,中间代表的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外部相扣的圆环寓意为全民联合,把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表达出来即可。 [答案] 标志由山、水、太阳及十个环构成。山、水、太阳表示人类的生存环境,十个环相扣形成保护圈,环又喻指环境的“环”,强化了环保意识。 (2)用一句话说明这幅漫画的寓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①仔细观察漫画上的全部信息。②内心独白属于心理描写,根据画面及两条鱼之间的关系,设身处地设想鱼的心理,表达其内心想法。做到符合情境,与画面相映成趣。③寓意的概括是在阅读漫画的基础上,先联系生活,后挖掘道理,由表及里,由画面到生活,挖掘出漫画蕴涵的深刻哲理,最后概括寓意。做到说明合理,语言简洁。 [答案] (1)缸内鱼:我要少占一点地方就好了,要不,也不会有这样的结果。 (2)寓意:①生活需要平衡。②不平衡就是死路一条。③平衡产生和谐。(任答一点即可) 例8 [2012·福建高考]右面是一幅讽刺性漫画,作为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坐而论道     B.座无虚席 C.一劳永逸 D.脚踏实地 [解题策略] 解答漫画题,可以遵循“一读,二析,三联,四解”的步骤: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要求在读懂图意的基础上,抓住漫画的本质。漫画中,凳子上面坐着一个人,双腿盘坐着,把鞋子穿在板凳腿上,无疑是想制造双脚着地的假象。他并未说话,所以,不是坐而论道;只是一个人,不能说明座无虚席;也并未看到他劳动的场面,也不是一劳永逸。这幅画讽刺了那些弄虚作假借以掩人耳目之人。所以D“脚踏实地”符合这幅漫画的寓意。 [答案] D 技法探究例破  专题六 表文转换 图文转换(含创新题型) ——“图”联现实 “表”观变化 真题体验延伸 1.[2013·广东高考]阅读下面的网卷调查统计表,回答后面的问题。 志愿者对其志愿行为意义的认识(多项选择) 年龄段 选项 18~25岁 26~40岁 对职业履历有帮助,尤其是体现在个人简历上 82% 69% 对职业发展有益,因为在志愿服务中获得了某些技能 72% 23% 对职业发展有益,因为志愿服务让自身才干得以充分发挥 74% 65% 对职业发展有益,因为在志愿服务中拓展了社会关系 35% 61% 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两个年龄段的人对其志愿行为意义认识的同与异。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场答案] 18~25岁的多数人更认同在志愿服务中获得技能而不是拓展社会关系,26~40岁的多数人更认可在志愿服务中拓展社会关系而不是获得技能。 [阅卷评语] 看现场答案的得失 考查点 表文转换 得分点 能概括两个年龄段的人对其志愿行为认识的不同 失分点 忽略了题干要求“认识的同与异” 病因分析 审题不严,没按要求作答 阅卷评分 2分 [解题分析] 本题是一

文档评论(0)

wnqwwy2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14141164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