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致学生不良德育现象原因剖析.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导致学生不良德育现象原因剖析

导致学生不良德育现象原因剖析【摘要】 导致学生德育问题出现的原因是很多的,是与学生的时代特点分不开的。这就要求学校培养具有自尊自信、自我控制、独立判断、自立自理的具独立人格的人,有较高的成就动机、强烈的竞争意识、广泛的爱好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的人,有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的人。 【关键词】 社会原因;家庭原因;学校原因 “智育不好是次品,体育不好是废品,德育不好是危险品”,这是教育家斯霞曾提出的著名“三品”说,说明了德育的好坏关系到个人成长发展、家庭幸福、国家繁荣与社会进步。但教育机构是否真正地把德育摆到了首位?德育教育的效果是否令人满意呢?且先看一些情景: 情景一:某食堂打饭窗口,两学生为打饭发生口角,骂骂咧咧,不依不饶,甚至动手“比武”,结果以弱势一方“技”不如人暂告一段落。当天晚上,所谓强势一方便被一群人围住,二话没说,便被打翻在地。 情景二:某办公室,一教师正教育一犯错误学生,口若悬河,声若洪钟,激情之处,脸上的青筋凸现,不能说未“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也。再看学生,斜站着身子,两手揣于兜中,左顾右盼,悠闲自得,一声不吭,浑然不觉是在接受教育。 以上情景较多,不胜枚举。这从我校的情况来看,它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由于德育教育内容的模糊性、滞后性,德育教育方式的盲目性、随意性,学校的德育教育收效不明显,甚至显得苍白无力。打架现象不在少数,恶性事件不止个别,不尊敬教师、甚至还恶语相向的学生也大有人在.当前,德育教育出现的一系列问题,究其原因,初步分析有以下方面: 1 社会原因 社会是个大染缸,一些不良的社会环境是学生不良德育现象的滋生地,并且为学生的不良德育发展创造了外部条件。由于受到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其中包括来自学生家庭生活境遇的影响,学生们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许多“先入为主”的观念,并把这些观念用来指导自己的言行。教师的“教”与学生的“行”不合拍。 2 家庭原因 个别家庭成了学生不良德育现象的“催化剂”。家庭是影响德育教育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然而,个别家庭中,一些父母只顾挣钱,或者整天泡在麻将桌上,重视了对子女的物质给予,忽略了监护教育;个别单亲、父母在教育子女问题上,互相推卸责任;还有的家庭对子女的教育采用压制、溺爱的方式。在这样的家庭中,容易造成学生缺少家庭的温暖,使学生对家庭的依赖、眷恋转变为对家庭的厌恶、对父母的憎恶。而在这种时候,一些父母不是从自身找问题,反而认为子女越来越不听话,越来越不好管,甚至干脆放弃对子女的教育。我在当班主任这几年,因学生的不良行为找到家长协助教育时,个别家长这样说:“不学好,以后出了社会总有人去收拾他”、“他不听我的话,老师的话倒能听,希望老师多管管他,不听话就整,我们不怪你。”这样的家庭教育,对子女影响可见一斑。 3 学校原因 学校教育方式方法的“成人化”、“格式化”及教育内容的滞后性,对学生不良德育现象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教育主管部门考核学校成绩,学生的“升学率”占绝对的份额,家长评价学校,学生的学习成绩评比情况仍是鳌头独占。于是,学校重知识传授,轻德育教育.教师的德育教育中,一些教师采取“我打你服,我说你通”,坚持“棍棒下出好人”的传统、简单粗暴、压制堵塞的办法。没有看到“春风化雨”、“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对犯错误学生,想到的是“一次到位”、“药到病除”,如果有学生出现了反复,就怒发冲冠,认为是“孺子不可教也”。 一首歌里唱到“不是我不明白,而是世界变化太快。”在这种情况下,难道我们还要要求学生一味“听话”、“亦步亦趋”、“循规蹈矩”,当“接受的容器”吗?学校不仅没有起好德育教育主阵地的作用,没有很好地做好学生的思想转化工作,反而因其自身教育内容及方式方法的问题,助长了学生的不良习惯。 导致学生德育问题出现的原因是很多的,是与学生的时代特点分不开的。这就要求学校培养具有自尊自信、自我控制、独立判断、自立自理的具独立人格的人,有较高的成就动机、强烈的竞争意识、广泛的爱好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的人,有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的人。因此,我们应把学生的德育现状放到学生所处的时代中去,辨证地看待这一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寻找到科学的、合乎时代特点的方法,促进德育在新时代的健康发展。 收稿日期:2008-3-21 1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