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踏日月乘东风 肩挥霞光奏新曲.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脚踏日月乘东风 肩挥霞光奏新曲

脚踏日月乘东风 肩挥霞光奏新曲莺歌燕舞,魅力农安。三朝重镇,阡陌翠绿,山青水远,溢彩流光。北挹瀚海,东毗德惠,西屏长岭,南连春翔。人杰地灵,天光浩瀚,云蒸雾绕,钟灵涵芳。松水为妆,青山为裳,302国道,如沐朝阳,波罗湖光,舟唱鸟翔。山间则杨林蕙柳,蜂舞蝶喧;田畴则千黍垂颖,万垄铺芳。蛙声射霞共长天一色,耕牛迎日与岚风齐忙。人文独特,环境幽雅,风景奇秀,气韵酣畅……这是一位文人笔下的《新农安赋》。农安的确变了,如果把农安县杨树林乡东白?村的变迁作为改革开放农安巨变的一个缩影,那么村党支部书记于连江就是最好的见证者。 在改革开放的30多年里,他带领东白?村坚持前行,建设了一个经济发展、农民富裕的东白?村。 在一个晴朗的冬日里,记者采访了全国劳动模范、共产党员标兵79岁的于连江。在一段段清晰的回忆、一句句动情的讲述中,记者随于连江一起走过农村翻天覆地的30年多年。 一、风雨成云烟艰辛铸荣光 30多年间,东白?村流传过两首民谣。 “沙溜地,麻皮塘,垧产不过三石粮;光腚屯,光杆路,荒坡野岭没有树。”这是1976年于连江刚刚担任东白?村党支部书记时,村民中流传的民谣,把当时东白?村的贫困状况刻画得淋漓尽致。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改革的春风吹到了东白?村,于连江带领东白?村开始与贫困做斗争。提起那些岁月,他说:“刚刚改革开放的那几年,我把贫穷当成了对手,心中只有一个想法,就是让老百姓快点摆脱贫穷。” 抱着这个简单的想法,于连江开始改土造田,把一块块贫瘠的盐碱地变成了沃野良田,他成为人们眼中的“现代愚公”;请专家指导农民科学种地,增产粮食,最多时村办企业达18个,年创产值370万元,增加了村集体收入;植树造林锁住风沙,根治内涝,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1978年农民人均收入是94元,1994年农民人均收入是2159元,2008年农民人均收入达到5900多元。”于连江告诉记者这样三个对比强烈的数字。 难怪,30多年前的民谣,在30年后的今天有了“新版本”――“东白?,好地方,农民收入增又增,路也直,树也绿,新村美景入眼来。” 二、振兴翅膀齐飞翔万马奔腾创辉煌 在这30年中,除了贫穷,东白?村还遇到了第二个强劲的“对手”――变化莫测的市场。农产品一度陷入卖难境地,增产不增收困扰着东白?村人。于连江带领村干部们招商引资,兴建了粮食收储库。在粮食收购过程中,不压等、不压价,同等的粮食村民每公斤可多得2分钱,每户平均可多卖200元钱,全村可增收25万元。 为了让农民种的菜有处可卖,于连江还引进了酱菜厂,建起2000平方米的储备窖,与村民签订单回收白菜,使村民坐在家里稳赚钱。 “一切围绕市场转,市场要啥就种啥。”于连江说,这几年落户在农安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多了,农民搞种植、养殖都不愁销路了。 “一免三补”、建设新农村……近几年,一个又一个惠农政策,使田野里迸发出无尽的希望。在好政策的带动下,东白?村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如今来到东白?村,一幅现代农村的景象展现在眼前:一座座砖瓦房错落有致,整洁笔直的村路伸向远方,路上偶尔有轿车经过……于连江笑着告诉记者,这些车都是村民自己的,现在村里有些村民家里装修比城里人的楼房还好,过的日子让城里人眼红。 农民周福学就是“有车族”。2003年,周福学开始种植绿化树木,他既钻研技术又善于把握市场,几年下来,成为村里的“富裕户”,买了一辆“宝来”轿车。在东白?村,像他这样的“有车族”有很多人。 三、治理改造沃土生金天下粮仓四海传唱 于连江年年都算村里的“增收账”。2006年却有一笔“增收账”让于连江格外高兴。“这一年,原来220多公顷的盐碱洼地全都种上了庄稼,玉米、葵花大丰收,每公顷土地收入达5000多元,一共是100多万元啊!”老书记掰着手指头算着账,眼睛里闪烁着掩饰不住的喜悦。 于连江感叹地说:“这里过去草都不长,更别说长庄稼了。”东白?村这片盐碱洼地一直是于连江的一个心病,把它变成良田也是于连江多年的心愿。从2001年开始,于连江带领村民克服重重困难,上演了一场“改土造田”大戏,5年后,这里真的变成了能长庄稼的土地。 挖沟排水冲洗盐碱地、运回“客土”改造原土、对土壤进行深松深翻……这三种改造盐碱地的有效方法,尽数用在这片土地上。东白?村经常出现这样的场面:于连江带领村民挥汗如雨地从附近拉回一车车腐质土,然后再一锹锹把它填到盐碱洼地里,仅填土就填进去30多万立方米。几年来,村里共出资100多万元购买机械设备、雇人雇车用于改土造田。 对于这块土地的变化,农安县农业局领导向记者提供了更有说服力的科学依据。当时,农安县农业局技术人员对东白?村这块土地进行了测土试验,各种数据显示,经过改造后的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