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跨文化语言课堂上慎用三句话
跨文化语言课堂上慎用三句话【摘要】本文分析跨文化课堂上常用语潜在的文化内涵,从微观的角度讨论英、汉语言和文化的差异。
【关键词】语言;文化内涵;文化差异
Inter-cultural Understanding of Most Often Used Classroom English
ZHONG Ling
(Foreign Language School, Hainan University, Haikou 570228,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3 most often used classroom English, and discusses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language from micro viewpoints.
【Key Words】inter-culture, connotation, language, difference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4041(2007)10-0116-03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对语言有着密切的影响”[1] 。Kramsch指出“当语言用于交流情景时,它一定会与文化发生多种复杂的关联”,“反映文化的真实性,使文化真实性具体化,并象征文化的真实性”[2] 。语言表现为显性形态,文化则通常为隐性形态。学习外语不仅要掌握其词、句等显性特征,而且要知道其隐性特征。这种隐性特征就是文化内涵。
语言的文化内涵往往不容易从它们的字面意义了解到。因此,不少外语学习者(包括部分外语教师)在使用哪怕是最常用的词句时,或由于不清楚其字面以下的文化内涵,或因为自身母语的影响势力太强,造成尴尬局面。
跨文化语言课堂上,在以下常用语句的使用中,这样的情况略见一斑。本文以英、汉语为讨论对象。
1应当慎用的第一句话-Of course
英语课堂上,我们常能听到,学生向老师提出“Is/Are...?”之类问题,中国老师往往会回答“Yes. Of course”。老师表达的是赞誉之词。得表扬的学生会为自己的领悟能力不错,而倍感自豪。
但在一次对外汉语课堂上,一位美国留学生受此殊荣后,脸,唰--就涨红了,显出非常不自在的神情。课后聊起此事,该留学生仍忿忿不平,说就算他提的问题很简单,老师也没有必要当着那么多同学,批评他故意扰乱课堂,让他下不了台。
经探讨才发现,汉语的“当然”≠英语的Of course。“Of course”,一般词典中只注释字面意思certainly或“当然”,不注明其文化内涵和使用语言场合,更不注明它在英语文化中有“明知故问”的贬义内涵。
该留学生解释,英语文化中,对别人提出的请教性问题,最好不要用Of course来回答,否则问话人会认为回话人把他当傻瓜。例如,A向B问路,“Is this the way to the cafeteria?”,B回答“Of course”。A再问,“Should I take the first right turn?”,B答“Of course”。这时,A认为B很不礼貌,就不高兴了。因为B老是以“Of course”作回答(言外之意是“你明知那个地方怎么走,你还来烦我!”)。这种情形下,B最恰当的回答应当是“Yes. You are right”。
该留学生将英语Of course中贬义文化内涵简单地替代了汉语“当然”中的褒义文化内涵。如果那位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老师能了解到汉语“当然”和英语Of course的不对等,这个误会也许不会产生。
如何恰当使用Of course呢?别人请求帮忙,你非常乐意,而且要表达帮他是“责无旁贷”、“理所当然”的,可以说Of course;或者向别人描述有逻辑关系、必定发生的结果时,也可用Of course。
比如以上问路情景,A问“Can you show me where the cafeteria is?”B答“Of course”。
2应当慎用的第二句话-Do you understand?
这是中国英语老师常用的另一句话。当讲解告一段落,老师多喜欢加上一句:“Do you understand? ”之类。可对英语本族语人士而言,这句话的文化内涵是“对牛弹琴”。和“简直比猪还蠢!”没太大差别,不过比较委婉、动听罢了。只有最粗俗,最没教养的人才会这样问。它是对人最基本智商的挑衅。
这样的问题对英语本族语人来说,的确很尴尬难堪,但在中国人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