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发动机罩盖的结构设计
1.发动机罩盖的组成零件:
发动机罩盖一般由发盖外板、发盖内板、发盖锁扣安装加强板、发盖铰链安装螺母板、发盖铰链等。如图1所示。
图1 发动机罩盖的组成零件
2.发动机罩盖设计所涉及的法规:
(1)FMVSS208(Occupant Crash Protetion))) 一阶弯矩:7.7Hz 一阶弯矩: / 一阶扭矩:11.7 Hz 一阶扭矩: / 二阶扭矩:22.5 Hz 二阶扭矩: / 高级模态:53 Hz 高级模态:45 Hz 5 发盖弯曲刚度 / / / 6 发盖扭转刚度 锁支撑状态 / 26.7 N/m 25 N/m 缓冲块支撑状态 6.8 N/m 4.9 N/m 6 N/m 7 发盖外板的抗凹性 / / / 8 支撑杆安装点刚度(带气弹簧支撑杆) / 点1: 136 N/m
点2:191 N/m 200 N/m 注:一阶弯矩:Q21—97.6 Hz,Q22—28.7 Hz;一阶扭矩:Q21—76.5 Hz,Q22—25.1 Hz。Q21和Q22的差异较大,与轿车的差异也较大,主要原因有待于进一步搜集,以便对目标值的确定。
(3)行人保护区域的确定:
行人防护特性主要遵循的原则:1)通过优化车辆前部结构形状,降低发生碰撞后行人与车辆之间的相对碰撞速度;2)降低碰撞区域的刚度,改进碰撞区域的能量吸收特性。如采用多层柔性挡风玻璃、行人防护气囊等措施。
1)头部撞击区边缘线的确定:
a)前边缘线的确定:①WAD线的确定:自地面而上沿表面自然延伸1000mm;②BLE线的确定:40度倾斜线与车身表面相切的切点向上165mm;③取WAD线和BLE线两者中更靠近前风窗的线作为头部撞击区的前边缘。
如图2、图3所示。
图2 WAD线的确定
图3 BLE线的确定
b)侧边缘线的确定:45度倾斜线与车身表面相切的切点再沿车身表面向内偏移82.5mm。如图4所示。
图4 侧边缘线的确定
c)后边缘线的确定:①WAD线的确定:自地面而上沿表面自然延伸2100mm或取机盖最上边缘线;②BRL线的确定:以165mm的圆球与车身表面相切的切点连线向下偏移82.5mm;③取WAD线和BRL线两者中更远离前风窗的线作为头部撞击区的后边缘。如图5所示。
图5 后边缘线的确定
按照上述要求制作的行人保护头部区域如图6所示。
图6 行人保护头部区域
2)小腿部撞击区的确定:
a)保险杠上边缘线的确定:20度后倾斜线与保险杠相切的切点连线。如图7所示。
图7 保险杠上边缘线的确定
b)保险杠下边缘线的确定:25度前倾斜线与保险杠相切的切点连线。如图8所示。
c)保险杠侧边缘线的确定:60度内倾斜线与保险杠相切的切点连线。如图9所示。
图8 保险杠下边缘线的确定
图9 保险杠侧边缘线的确定
d)图10是A13车型按上述方法绘出的小腿部的撞击区。
图10 A13车型小腿部的撞击区
(4)发盖行人保护区域结构设计的关键要点:
1)发动机上部到发盖表面的空间距离:根据经验,HIC≤800,空间距,70mm;HIC≤1500,空间距,50mm。
2)发盖铰链处可以设计成压馈是结构,可参考本田思域的铰链设计。
3)雨刮轴、雨刮臂的设计,可以采用将雨刮系统隐藏在发盖下面,并与发盖内板距离保证大于30mm,为发盖变形提供一定的吸能空间。
4)发盖锁系统的设计:锁的布置位置尽量靠后,锁扣与外板的距离保证大于50mm.
5)支撑杆座的设计:支撑杆座与外板的距离保证大于70mm。
6)各加强板的翻边设计及安装螺栓的设计:最好不要设计成“L”形的翻边,尽可能设计成“Z”形翻边,并与与外板的距离保证大于50mm.
7)对于需要考虑E-NCAP的行人保护得分的车型,在造型设计初期就需要校核前风挡下横梁的位置区域,要想达到HIC≤1000,硬点位置到发盖的距离保证大于90mm.
8)前悬置螺栓的设计,要想达到HIC≤1500,螺栓与外板的距离保证大于50mm 。
(5)发盖铰链轴线的布置:
发盖铰链轴线的布置,首先要保证与“Y”轴平行,同时需要考虑发盖开启后的高度和发盖开启角,以及发盖在开启过程中与翼子板及A柱的最小间隙,最后还需要考虑发盖铰链的布置空间等。
1)发盖开启高度要求:发盖开启高度设计主要考虑装配操作和售后维修及日常维护的方便性,通常发盖的开启高度有最大开启高度和支撑杆开启高度。
一般在总布置设计阶段就需要校核发盖开启高度,图11是各车型发盖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燕郊2014年度房地产市场.ppt
- 21横断面戴帽子土石方计算.ppt
- 第4讲 风荷载.pdf
- 制药企业设备预防性维护保养-培训教材1-附件.pdf
- 高倍显微镜的使用 实验及探究.ppt
- QTZ805610塔吊说明书.pdf
- 大气污染和防治.ppt
- 智慧小区解决方案-附件.ppt
- 商务文书写作220111209.ppt
- 厂房底板和尾水管结构图(01.14).pdf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6讲 遗传的分子基础(检测) (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2讲 生物与环境(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3讲 酶和ATP(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9讲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1讲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讲练)(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8讲 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5讲 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和死亡(讲练)(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5讲 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和死亡(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2讲 生物与环境(讲练)(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1讲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检测)(原卷版).docx
文档评论(0)